老餅?過時?落後……
還有人用「還我河山」那麼老套的形容詞?這篇稿子原名,就叫《還我河山》。
蔣芸大姐上週六在專欄談到香港近年人口構成,普通話從潛移默化到今天肆無忌憚大咧咧,國策與愛國人士上下一心推動下,還有愈見橫行南亞裔人士,「香港這個故鄉已變得愈來愈模糊!」
Tere Wong黃先生以豐富圖片、研究心得並群組成員提供各自接觸過的歷史資料,讓有關新界前世今生「集史廣益」tEre-tErRiTOrY在網上互動,廣受好評與歡迎。縱使身為新界元朗原居民,不少自以為理所當然的口述史料在這裏得到互相推敲驗證,解開不少疑團。相對,也提供了好些家族人物資料。
例如上星期;有關我家祖父兄弟的長幼排列,發現撰寫族譜作者出錯……祝鵬排第三、祝平排第四……
與黃兄分享:祝鵬是我四伯公,早逝排第三的祝平與他孖生,祖母當年將三伯公神位設在我家神樓,讓侄媳孫輩供奉。我們數十名同輩侄孫一直尊稱祝鵬為四叔公或四伯公,何以在族譜變了排行第三?那麼細微小節得到認證,快慰不已。
過去數天,Tere登出「天水圍」歷史照片,大獲網友歡迎,互動資料相當踴躍。那是一張在60年代或更早之前拍攝的老「天水圍」圍門照片,相信港人,尤其接近30萬天水圍新巿鎮絕大部分人口都不會知道、甚或發生興趣;對我而言,活生生曾經與舊天水圍十分親近,究其前世,亦與家族具不解情緣。
熟我的朋友都會將「旅行」二字凌駕在下「時裝」專業,行走時裝江湖數十年,與圈子若即若離,反而緊緊身心皆扣是旅行。旅行於我並非始自十多歲往外面上課,而是天水圍;自童年背着母親暗地裏並少年騎單車走進天連水、水連天好大一片魚塘、河流、山林、紅樹林、河海交界濕地。
目的地:基圍水邊擁大片圍牆圍繞晾曬禾堂並青磚大屋「聯德公司」,圍門掛上三個大字「天水圍」。(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