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閱李鵬翥著《澳門古今》,意外讀到一段歷史。這段歷史我多年前談過,但卻是第一次見於他人筆墨:「一八九七年二月,康有為在澳門創辦《知新報》,他弟弟康廣仁主編,成為宣傳維新變法的華南重鎮。報刊館址是大井頭四號,可惜已拆建成為新式大廈。」大井頭四號,即水坑尾四號,也即我小時居住的古家大屋。
康廣仁是戊戌政變殉難的六君子之一,「勇於任事,見事理若區別黑白」,赴刑場仍「神氣雍容」,相信民心已醒,革新「何患無繼」,一刀而死已不負三十少年頭(梁啟超《康廣仁傳》)。
古家大屋當年怎樣暫變成為報館,我一無所知。我三歲時,隨父母由石岐到澳門,大屋已是頗為殘破。當時祖父為大屋之主,家貲巨富,只是不久就患癌死了,家產十九遺與長子,包括祖傳的古家大屋,以為長子定可守成,大屋定可長庇後世落難子孫。只是他死後不過七、八年,我那位二伯父就把大屋賣了,據說當年賣得二十萬元左右。這一切,轉眼都是將近五十年前的事。大屋裏的庭園、廳堂、書房、神樓、魚池、古井、大小廚房、前門、中門等等,我只能在記憶之中尋覓。
現在,古家大屋已變成多層的百合大廈,門前肩摩轂擊,附近還起了天橋一座,完全無復我兒時的寧靜環境。詩曰:「百合樓前一座橋,登橋回首我魂消。古家大屋成陳迹,誰繼康生奏九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