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楊潤雄有腦」也是措辭不當 - 馮睎乾

說「楊潤雄有腦」也是措辭不當 - 馮睎乾

日前,有線新聞披露教育局評審歷史教科書的報告,多個描述中港關係的句子,比如「香港位於中國南方」、「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等,均被評為「措辭不恰當」。前天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終於解畫,我真的很憤怒,因為楊局長的解釋,非但遠未符合「精益求精」、「與時並進」的標準,更嚴重的問題是,他擴闊了青少年對「港獨」的想像空間,理應下台。
楊局長以「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為例,說它有不同解釋,包括「香港位於中國境外的南方」或「位於中國境內的南方」,因此斷定它語意不清晰。如果局長考DSE,四分滿分,這答案恐怕只得一分。是咁的:既然「南方」語意不清,那麼「香港」和「中國」就一清二楚?以「精益求精」的標準來說,整句話除了「位於」,所有字眼都「有不同解釋」。教育局強調,「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既然教科書上句句話也要用宏大歷史視角審察,我們就必須搞清楚所謂「香港」和「中國」,到底是今天的「香港」和「中國」,抑或古代的「香港」和「中國」。
第一,成書於萬曆二十三年的《粵大記》已記載「香港」這名字,但明朝的「香港」原來跟「鯉魚門」、「尖沙嘴」、「將軍澳」等地名同類,只代表今日香港一個區,大概指鴨脷洲。若學生用明朝的「香港」理解課文,豈不是只有鴨脷洲才在中國境內南方?若他們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擁有鴨脷洲的主權,那麼鴨脷洲以外的「港獨」就似乎合法了。(利申:我堅決反對「鴨獨」。)
第二,「中國」兩字的涵義,在歷史上變化得很厲害。中國古稱「中夏」,指黃河流域一帶地區。據《莊子.田子方》,溫伯雪子旅居魯國,有魯人求見,溫伯雪子說:「不可。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這兒的「中國」,指東起於魯,西至於周一帶,不包括今天的廣東省。再舉一例,《孟子.滕文公》:「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朱子註:「陳良生於楚,在中國之南,故北遊而學於中國也。」即是說,在古人眼中,楚不屬中國,這兒的中國,範圍跟莊子所講的區域相同,朱子所謂「在中國之南」,的而且確指「中國境外的南方」,可見楊局長並非無的放矢。但你應該看到問題了:假如不以同樣的嚴謹度定義「中國」,那麼即使改寫為「香港位於中國境內南方」,學生也可以解得一塌糊塗:「Miss我明啦,原來黃河流域境內都有個叫香港嘅地方,同以前嘅鴨脷洲一樣名!」
然則「香港位於中國南方」該怎樣改寫呢?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為免惹起誤會,也為了切合「與時並進」的標準,不妨寫成「201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1949年立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南方」。但這寫法仍有問題:教育局講中國版圖,總強調「自古以來」,那麼自秦漢以來被中國統治千年,後來又一度劃入明朝國土的越南,今天中國是否擁有其主權(儘管不使用)?按照教育局邏輯,越南當然也是中國一部分了,但越南在地理上比香港更南,那麼香港也不算「中國境內南方」。
我們也不要忘記月球。據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有個西河人(西河即山西陝西交界的那段黃河)吳剛,一直在月球上砍桂樹,「樹創隨合」(樹砍斷了,又自動合攏)。這位東方的西西弗斯,還有那個偷靈藥的嫦娥,都是中國人,所以月球自古以來也是中國一部分,對不對?既然中國版圖已衝出太空,香港就更不可以用「東南西北」定位了。
以上問題那麼複雜,楊局長不明白也很正常,我建議記者下次問他一個簡單問題:「話『楊潤雄有腦』係咪措辭不當?因為我都唔知係講緊個腦喺你頭入邊吖,抑或頭外邊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