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一所小食店內,有對父子檔忙個不停。老父Benny今年85歲,口說為了消磨時間,但每天老遠從天水圍乘車到深水埗開店,可不是為了賣煎釀三寶。年輕時為養家,被迫離鄉別井;後來妻子患病,被迫送兒子寄宿。對這位老伯伯來說,每天從天水圍乘車到深水埗,比不上年輕時為口奔馳,離鄉別井那麼遠。兩父子一起開店,只不過是多見面的藉口。
記者:鄺頌婷 拍攝:朱家駿、伍嘉亮 剪接:魏利民
「乜嘢鹹酸苦辣都見過喇。」Benny說話中氣十足,活動依然自如。每天早上在天水圍喝完早茶,十一時多便乘長途巴士到深水埗,先見見孫兒,再為兒子阿健開店。跨區生活,天天如是。這份堅持被天水圍街坊發現,拿起手機為他拍攝紀錄片。讓他成為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天水圍北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天水圍.情」社區紀錄片活動的「男主角」之一。
「五十年代期間,生活很困難,做過工廠、製衣、做鞋,都掙不了錢。」為了養家,他接受了一個到澳洲做建築的機會,但代價是離家三年,「人工高嘛,那兒的薪水等於香港三個月那麼多。」
儲到一筆錢,回港自行開設建築公司,打算大展拳腳,養活自己和一班工友。怎料六十年代,廣東信託銀行擠提、結業,地盤業主周轉不靈,使他沒錢發薪水,「爭人周身債,就係咁樣破產,唯有走去行船,至少有份『家屬糧』畀屋企有飯食。」
行船等於再次離開家人,這回是兩年。「拋妻棄子很過癮嗎?老婆在香港都好辛苦,又要帶孩子也要工作。那時製衣興旺,她拿些(衣服)回家加工,多賺些錢。」回港後一家團聚,Benny東山再起,建築公司的生意終於上軌道,但上天的考驗尚未完結。妻子患上肺癆,因傳染性強被迫長期留院治療。一個男人帶著幾個小孩,但又手停口停,「那時找社會福利署求救,『(有)托管我先醫,你唔托管我唔醫喇』。」他迫於無奈把兒子送到托兒所,一周才能探望一次。「他說『阿爸我要返屋企』,又不讓我離開,每次走都要避開他,不跟他說話。」
兒子阿建回憶,托兒所的生活像軍訓,「六時起床,沒有娛樂,電視都沒有。小時候當然會生氣,被人丟進來,會不開心。現時長大了當然明白,也會加深(體會)『珍惜眼前人』這句話。」「其實也不是真的要他幫忙,主要是想多見面,若他有甚麼不適可以立即見到。他年紀也不少,真的有些毛病浮現了。」阿建坦言,他很少把關心掛在口邊,「人人都關心老人家,但不要用口關心,要做出來,(看到他不適)帶他去看醫生、吃藥。」
Benny雖然口中強調乘長途巴士並不辛苦,「反正都要消磨時間。」但說著說著,也透露了心底的想法:「年紀大,沒甚麼顧慮了,最重要是親情,沒有親情,甚麼也沒意思啦。」
鳴謝: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天水圍北綜合家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