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中文 - 左丁山

中學中文 - 左丁山

記者G朋友的兒子在著名中文中學被中文一科折磨,從對中國文學極有興趣轉而成為對中國語文一科沒精打采,令記者G的朋友難過,於是向學校查詢中文一科,方知道該中中為保持在DSE成績優良的傳統,中文金漆招牌科不能有失,於是教深一年,中三教中四程度,中四教中五程度。本來這一套不是獨特之秘,肥仔K在小學時便是如此,小五已讀小六英文課本,這種情況在香港學校極為普遍,應該是教育局默許,或視而不見的。為何上述那位學生因而對中文失去興趣呢?
原來原因不在於程度深淺,而在於為了應付考評局的考試題目,老師着重教導文章分析、瞭解、用字和欣賞,像是大學上文學批評課,也像是把中文變成「英文作為第二語言」來讀,學生被那些隱喻、比喻、反襯諸如此類的技術分析搞得頭昏腦脹,最後對閱讀原文的興趣也失去了。試讀4月15日馮睎乾的「蘇軾答到DSE中文題嗎」,便知一二。
左丁山在中學讀中文是傳統讀法,中文老師是大陸逃港難民,民國時代的人,多教文言文(古文評註,古文觀止)以識字、背書、理解文意為主,從沒教導古文的寫作方法,頂多是講起承轉合而已。到了肥仔K 80後一代,中文課本已以白話散文為主,黃國彬的「聽陳蕾士的琴箏」一文便弄得他們一代叫苦連天,左丁山帶他到崇基學院當年陳蕾士彈琴的地方細讀該文,也無補於事。肥仔K今天能寫專欄,還是靠讀遍古文觀止上下兩冊的結果。
前幾天碰到一位退休中文系教授,問他為何今天中學生視中文為畏途,DSE的中文考題令原作者也不懂作答,他笑笑說:「facebook 有人說是前浸會大學中文系主任周國正的錯,其實不是任何人的責任,只是我們這一代研究和教中國文學、中國語文的文人,不能就中學中文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達成共識,給教育局參考。90年代大學的中文,教學便分成兩派,一派是傳統派,以範文為主;一派是改革派,反對背書,廢除範文,教中文要現代化。爭持的結果是改革派取勝,教育局、考評局聽從改革派的建議,通過中學中文教學改革,一改便造成今日的局面,大家不知如何是好!」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是中文補習老師成為搶手貨,這位退休教授也被人遊說出山開辦中文補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