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愛文化的雅人,不能不遊多倫路,未可免俗,隨友小白和周大哥同往觀覽。從所住酒店出發,費時二十分鐘餘。多倫路位於虹口區,原名寶樂安路,闢於清光緒年間,四三年汪精衛政府接管上海公共租界,改名多倫路,起、終都在四川北路上。三十年代,這裏有一家名聞全國的內山書店,日本店主內山完造是其時棲於附近魯迅先生的摯友,魯迅閒時會去小坐,打打牙祭,見見年青朋友,聊文藝,談政治。內山完造欽敬魯迅,割價售書,代訂各式外國書物,而且還作起中日文化橋梁,介紹不少日本學者、作家與魯迅相識。書一到手,即差店員送周府:「先生等着要看哪!」怕魯迅貧於營養,做好菜用碗盛着送去。九八年我到山陰路魯迅故居參觀,見小飯廳的掛牆櫥櫃裏,散擺着不少顏色斑斕大小飯碗,感到詫異。女嚮導從旁解釋:「這是內山君送飯菜來留下的,先生就自用了。」可見節儉。二七年魯迅初抵上海,住在外灘附近的共和旅館,不旋踵遷入景雲里二十三號,三層石庫門樓房,坐北朝南,環境清幽。選址於此,主要是貪其方便,魯迅三弟建人就住在同里,鄰異還有葉聖陶,茅盾,都是文化界熟人,串門子方便,於是毫不猶豫便住了進來。
周大哥係上海文化界人士,下崗後,專心編纂,迷溺還珠樓主,窮多年之力編了樓主一本雜文集曰《自家》,贈我一冊,夜宿錦江捧誦,眼界大開。人人誇讚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仙氣充盈,玄幻莫測,孰知雜文尤精,說人述事,描景言情,戛戛乎有獨到之處。越二日,小白、周大哥引我往看多倫路,打路首走到路尾,一路古蹟叢立,白公館、陳家宅、良友軒、鴻德堂……以前都是名人居所。走走看看,不覺踱進舊日民國的花花世界。路過一家舊書店,門首一男二女在閒聊,入耳是刮拉鬆脆的上海閒話,動起鄉情,上前搭訕頭。中年婦人是老闆娘,夫藏書多,勻一些出來擺賣,便是書店的來由。生意好弗?愀然回說:「以前蠻好,現在弗靈光哩!要死哉!」現在的人,男女老幼都跌進手機世界,誰會看書,不看不買唄!老奶奶,八十多,笑呵呵,耳聰目靈,心明如鏡。我道:「日腳﹙生活﹚好過弗?」老奶奶呱啦啦,說話有如飯泡粥:「儂講好過嘛,當然好過三反五反,多少人命也反脫,作孽!現在只要儂手頭上有銅鈿──」掏出人民幣與我瞧:「啥物事都有得儂買,有得儂吃,哈哈,開心弗?」老奶奶瞇眼笑出花。我安慰,人民翻天了,國家强起來,好事呀!老奶奶話鋒別轉,講出一番話來:「先生,格是表面風光,上海人現在作興一句話,儂聽過弗?」搖搖頭,聞其詳。「硬件嶄得弗得了,軟件嘛,嘿嘿,一塌糊塗!」老奶奶悻悻然。咋辦?老奶奶直爽:「頂好你們香港人來教教而勒。」開啥玩笑,領導正在指導咱們哪!老奶奶怕我窘,轉口道:「講白相,領導少管一點,百姓好過一些,儂講對弗?」我苦笑。叨擾老奶奶久,總得意思意思,從架上撿出一本《明清傳奇》交到伊手上,笑容可掬,連聲稱謝。
出書店,周大哥由衷說:「老奶奶格閒話講出老百姓真心話,爾勒阿聽,天曉得,唉!」感慨系之。路過一列銅像,有魯迅跟青年作家閒談,逸興遄飛,我於葉聖陶像前駐腳而觀,他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是我兒時讀物,簡潔俐落,饒有寓意,攝像誌念。日當正午,飢腸轆轆,覓得一家滬菜館,點四式涼盆,炒鱔魚、清炒蝦仁等熱葷,伴以熱騰騰揚州麵,大快朵頤。飯後驅車浦東,隔江眺外灘。入眼黃浦江,水波不微揚,霑兄!何來「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