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史素來乏人問津,至少我接觸過的金融財務學系都沒有開這一課,關心現代融資工具(債券、股份公司股權)起源的人亦不多。我這人好自尋煩惱,嗜尋根究底,Goetzmann的《Money Changes Everything: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正好滿足我的好奇心。作者為耶魯大學國際金融中心教授,他斷言金融財務工具令文明變得可能,財務需要催生文字和相關數學工具,財務安排的創新促進經濟進步,也令人類知識與日俱增。
作者稱金融財務工具有如時光機,讓人把未來的金錢轉移到今天使用,或把今天的錢轉到未來使用。後來時光機演變為隨意門:遠行再不用把物資隨身,只需把金錢存入一組織,到他鄉時在這組織的分行提取所需款項便可,這種組織後來稱為銀行。除了是時光機,財務工具亦令人可分擔投資風險。時光機、隨意門令人更有效計劃現在與未來。
此書分四部份,第一部份是古代近東和愛琴海文明的財務史;第二部份關於中國;第三部份返回歐洲,由中世紀說到近代;第四部份關於現代全球化金融市場及思潮,其中關於晚清與歐洲財務技術接軌,匯豐扮演重要角色。
這本書相當好看,不單只是有趣歷史片段,還有發人深省的觀點。有關東西方之別:兩河流域與黃河流域差不多同時進入農業社會,發展出城市、國家等複雜組織,但在財務技術方面,中國並未有發展出如債券、上市股份公司等財務工具。作者猜測是因為中國歷代皇朝大多強勢,且不鼓勵私營企業,政府不單不舉債,遇上天災時還會向人民派錢。而歐洲弱幫眾多,無法向人民伸手,故發展出國債。作者認為,政府發債既為平民百姓提供儲蓄途徑,亦能讓政府及企業套現未來收入。結果中國亦無發展出如複式利率、或然率等抽象思維工具。顯然這只是其中一種歷史詮釋,也許歐洲人誤打誤撞發現了永久債券是好東西。此外,債務是未來償付的承諾,如何保證承諾兌現是關鍵,歐洲人如何辦到?
作者認為財務工具本是中性,既促進文明,亦帶來痛苦,如導致奴役、貧富懸殊等。因此有人提出資本萬惡,務必除之而後快,由工人階級專政。但作者警告,這種觀點無異於要求人類返回五千年前或更遠古時代的生活水平,而那時地球能承載的人口比現時小得多。我不知道現代貧富懸殊比起五千年前早期農業社是不是更嚴重,但正如作者所言,放棄現有的金融制度、返回沒有金融的世界,只會令世界變得更差。聞說有人提出,因銀行作惡多端,故應要銀行有百份百存款儲備。若真是這樣,還要銀行來幹嗎?不是已有不能接受存款的財務公司嗎?有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融通,利率還會這麼低嗎?
羊獅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