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亮時 - 潘廸華

燈亮時 - 潘廸華

由八十五歲開始,我便患了嚴冬恐懼症。仿效某些動物或昆蟲一樣,嘗試冬眠的滋味。等待陽光照耀牀榻,我的四肢也活動了,小友們紛紛邀約飲茶,觀賞音樂會和電影等。
今年復活節假期,嘉欣和其他小友帶着他們的孩子來探望我這位婆婆,他們說:「姐姐啊,孩子們都喜歡你家的上海菜 ─ 黃豆牙豆腐卜、百葉結燜豬肉。他們更喜歡在你面前表演歌唱、舞蹈、朗誦等,因為知道你除了真心欣賞外,也會指導他們。」其實這些活動我才是受益者嘛,他們讓我回憶着美好的童年時光,重拾家庭樂呀!
每年香港藝術節,不難發現它總是外國藝術表演的天下,本港的藝人演出小眉小眼。幾十年之間,我也欣賞了不少有質素的節目,近年推出的節目已經沒有了新意,本地創作又少,故此已提不起興趣訂票觀賞了。藝術節主辦單位今年竟然出信,催我訂票。小友說:「咦,姐姐你再不光顧,會被取消會員資格嗎?」我哈哈大笑:「取消更好,我不會譁眾取寵再去浪費金錢和時間。」
好像前些日子小友請我去聽Chris Botti的演奏會,居然令我渾身不自在,一肚氣。Chris是我後期喜歡的一位trumpet artist﹙當然Louis Armstrong才是我的偶像﹚,我也曾陶醉於Chris的才華。當年他的一首名曲"Someone to Watch Over Me"真是吹奏得出神入化,那音韻盤旋於半空中,我的心靈都會跟着飄盪到藍天白雲間,這才是真正的音樂嘛!然而這次的演出卻令我失望,我跟自己說:「不要太執着,也許他已老了,跟我一樣,力不從心。」可是小友卻說:「姐姐,不是這樣的,他才五十多歲,正值壯年。據說他在歐洲、日本演出時一如往昔,吹奏技術一流。或許他覺得中國的觀眾不在乎表演者的才藝,只喜歡齊齊玩,握手、拍掌、扭腰或者和唱,所以外國的表演者來香港演出都學曉了這一套,省力又討好。」怪不得Chris在台上跳來跳去,又下台和觀眾握手,整個show沒有聽到他專心的吹奏。當時真想於中途離場,可是我必需尊重自己,忍耐到完場才走,這是禮貌呀!
唉!這一類觀眾真是害苦了一些喜歡純粹欣賞音樂的觀眾。不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其實有質素的觀眾依舊存在的。現在香港觀眾對於流行音樂已經失去了一份應有的誠意,他們去聽 ── 或者該說是去看 ── 演唱會,只需要熱鬧,台上台下打成一片,齊齊玩已經足夠,藉此發洩他們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壓力。「忙忙忙」、「趕趕趕」,再也沒有了欣賞的空間,廿一世紀的人類已經不懂得「欣賞」是什麼?
回說無論外國或本地大師級的音樂演唱會,應保持名家風範,希望不要有樣學樣,才是好榜樣。
可喜的是最近香港有一位年青導演羅展凰為香港人爭氣了,拍攝了一齣不為討好市場的紀錄片《燈亮時》。此片是描述一群障礙青年透過戲劇培訓及演出綵排,踏上台板,映照出他們心中的夢想。
紀錄片中敍述四位主角所面對的四類障礙,其中三類正是我目前身受的苦楚 ── 我的左眼已沒有功能,右眼戴了眼鏡也只有五、六成視力;耳朵沒有助聽器已聽不見;氣管敏感需要長期服藥,每當寒冬時,天氣轉變,很多個晚上咳得我透不過氣來。那時刻,總會想 ── 是時候了嗎?──
這些問題是年老後才發生的,我已感覺辛苦難捱,很難想像戲中的那四位青年是從小開始,他們那種痛楚真是筆墨難以形容,一生在努力克服障礙,充滿勇氣和毅力,積極向着未來的人生奮鬥,《燈亮時》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能做多少,就多少吧。
這些真人真事拍下的紀錄片值得推介,我知道羅展凰導演仍在努力為此片爭取戲院場次播放,希望能讓多些觀眾可以看到。由此證明香港仍有少數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在默默耕耘。導演和片中的主角們把我的燈亮了,你們會否也為他們亮燈呢?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

作者:潘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