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訪港 - 陳沛敏

良心訪港 - 陳沛敏

「餘生你還想為世界帶來什麼改變?」有學生問。
「聽起來好像不可能實現。我心中的夢,就是去除人心靈中的恐懼。」因為憤怒、仇恨都源於恐懼,這些情緒驅使人使用暴力,若能夠把人心裏的恐懼去除,很多問題都會解決,他回答說。
獲《時代》雜誌形容為「印度良心」的演員阿米爾汗(Aamir Khan)勁,很多人都知。但之前一直想,名成利就之後搞公益做慈善的明星不少,關心社會為民發聲的藝人也不是沒有,為什麼他如此厲害、獲捧到「良心」的層次?
日前阿米爾汗首度訪港,馬不停蹄,擔任金像獎嘉賓,又到香港大學與謝安琪對談兼與學生交流,題目很大 ── 「尋找平等與我們的神秘巨星」。當聽到他跟學生的這番對話,我恍然明白,阿米爾汗真的很不簡單,推動他所做的一切,正是來自他對人性、對世界如此深刻的體悟。
阿米爾汗不少電影都叫好叫座,香港人熟悉的《作死不離三兄弟》反思印度教育制度,《來自星星的PK》諷刺宗教迷信。港大講座同日晚上,他來我家附近的商場宣傳新片,幾層樓都站滿了人。守候的粉絲中南亞臉孔很多,但香港本土的也有不少。旁邊的南亞少年表現興奮,我問他:「你是印度人?」他說:「穆斯林。」而阿米爾汗的新片正是講穆斯林少女追尋自主與夢想的故事。
他的電影無論是否包含社會議題,都着重娛樂觀眾的功能。但他製作的電視節目《真相訪談》(Satyamev Jayate),觸碰的都是沉重的社會問題,例如種姓制度、強姦、殺嬰、家暴、警權等等。在當地收視高,影響大,阿米爾汗甚至促成了當地國會通過針對兒童性侵的法案。
宗教是敏感議題,本身是穆斯林的阿米爾汗兩年多前在一個公開場合談及當時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升溫,坦言擔心妻兒安全,曾考慮離開印度。此言一出,政黨群起攻之,民眾示威,官員不點名批評,有政客甚至懸紅號召民眾掌摑他。
這些對香港人並不陌生,香港稍為敢言的藝人,都受到攻擊、封殺,能夠直接坦誠表達己見的越來越少,甚至發展到,在香港的電影頒獎禮上,撐港產片的言論已經難能可貴的奇怪地步。
正如阿米爾汗在香港受訪時說,遠離爭議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名人,有時發聲可能損失很大,「但歸根究柢,你應該做的就要去做,去做那些你強烈感覺要做的事情。」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辦得很成功,楚原演辭精采,黃秋生、古天樂發言引起全城熱議,還請到阿米爾汗為「最佳男主角」頒獎。我想,阿米爾汗自身的故事,或許才是真正對照出台下那些眼中只有權力與利益的偽人。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