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香港電影 - 邵頌雄

做好香港電影 - 邵頌雄

古天樂那句「我哋香港人點都要做好香港電影」,連續幾天都在臉書上洗版式出現,成為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一個亮點。出爐影帝的情真意切,更為這番話倍添感染力。
然而,古天樂不會無端端勸勉香港人要做好香港電影的,正如我們不會閒來無事跟朋友說要堅持呀、不要放棄呀之類。他於獲獎感言三番四次提醒大家支持香港電影,正好反映了現今香港一些電影從業員,已無心做好香港電影,或根本已放棄為香港電影努力。這份弦外之音,令一句勉勵說話,徒添一抹落寞唏噓。
香港電影處於寒冬,已是不爭之事實。流行的說法,謂「合拍片」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元兇。無可否認,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合拍片」難以在融合文化的關口上作出平衡,往往兩邊不討好。雖則如此,也有過《色,戒》、《刺客聶隱娘》、《毒戰》、《一代宗師》等優異作品,故亦不能一概而論。這幾部合拍電影,卻散發着一定的本土情懷,前兩部有一定台味,後二也不失港味,這也是它們成功之處,而不是成龍所說的「現在只有一種電影叫『中國電影』,香港電影也是中國電影」。與其這樣籠統概括,倒不如說電影只有「好」、「爛」兩種。你認為《機器之血》、《鐵道飛虎》這些「中國電影」,是屬於哪一種?
藝術電影,固然是一地文化的精萃,即使商業電影,也反映着一個社會的生活模式和思想取態。電影作為一種高度濃縮的文化象徵,其重要性實在不言而喻。古天樂對港片的堅持,贏得的掌聲,是為他努力捍衛本土文化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而鼓的。否定香港電影,其實即是扼殺香港獨有的文化氛圍,可視為另類的「壓制港獨」。但這類言論出自一個靠香港電影而「名利兼收」的人之口,怎不令港人唾罵反骨且無腦?
成龍言論令人費解的,還有他的舉例。為甚麼香港人拍電影給香港人看,就一定是拍「黃大仙」?香港的電影人,不可以拍一部「成龍傳」給香港人看嗎?若這套戲為純本土製作,肯定比大陸拍的或合拍的精彩,而且不會出現「來到中國票房一定會不好,人家不了解」的事。退一步而言,即使真的拍黃大仙,內容自然會由電影語言細說,就像一個身穿騎呢美國旗、手執圓盾牌的「美國隊長」,電影人也有本事將他塑造成全球認識的icon式超級英雄,哪有「不了解」可言?「黃大仙」具備傳統中國道教元素、民間故事色彩,成道除魔的過程也有空間投放大量特效,主題又符合國家要求的正面思想。說十三億流着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血液的同胞會「不了解」,大哥是否在侮辱他們的智慧?
再退一步來說,香港電影中最接近「黃大仙」這類題材的,應該是《葉問》。這位已被神化的一代宗師,本來只有香港及佛山一帶的廣東地區才稍有人知,名聲從來不及徒弟李小龍般響亮。但電影不但掀起了詠春熱潮,也造就了甄子丹真的成為「宇宙最強」,而這個半神話式「本土超級英雄」,亦可以由拳打日本仔到腳踢英國拳王,還能硬食泰臣的重拳,一部接一部地拍下去。《葉問》在大陸贏得的票房、戲內由洪金寶精心設計的動作場面,都變成甄子丹最令外國製片信服的résumé。正值成龍老、李連杰殘的當下,荷李活物色亞洲面孔的動作演員,甄子丹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首選。
但能夠令整個「東方荷李活」崩潰的,不會只得單一因素。除合拍片外,其他如盜版猖獗、資金短缺、內地市場開放、東南亞國家減少對港產片的倚重而發展出自己的電影文化產業、著名導演離港闖荷李活及神州市場、娛樂多樣化等等,都是各種遠因和近因。但這一籃子因素,很多都於其他國家找到。其他地方沒有的,反而是「食碗面、反碗底」的從業員。要做到古天樂那句「香港人做好香港電影」,是香港電影人先要對香港的電影有一份基本的尊重,了解他們所製作的港產片所代表的文化意義。有了這份尊重和信念,其他的才可以慢慢建立起來。
方逸華痛罵楚原的那句「根本唔識電影藝術」,應該留給成龍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