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妙品 - 林道群

寫生妙品 - 林道群

上週短文因董橋出版新書,手寫詩箋贈送給有緣的讀者,有年輕的讀者對文中說到的餖版印刷和箋紙感到好奇。我略感驚異,現在不要說毛筆宣紙徽墨,連鋼筆書寫原稿紙,也快變成古董的時代,誰還有閑情去畫花箋刻木版玩詩箋。我對木版水印本來也只一知半解,好在從小看勞動人民彈棉花補鐵鍋,着迷巧手工藝,這兩年對餖版印刷有點實戰經驗了,且多說幾句。
年前北京書友小董請江西三尺坊的徐貴進兄,木版水印了幾十張團箋,印「舊時月色樓」號,托我交給樓主。看出來,他們是讀了董先生記沈尹默為張充和寫《虞美人》詩箋的文章,得來的靈感。看着小徐印的團箋,古秀雅致,其技藝何止於此,我遂選了兩幅董先生心愛的藏畫,一幅張大千的玉蘭圖,一幅溥心畬的美人黑犬畫,小徐喜歡挑戰,又非常耐心,邊刻邊示範,真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加上我此前做的功課,讀智龕寫十竹齋主胡正言,讀汪度談箋紙,不懂的地方,經他提點,也就明白了。
小徐說他用的都是最傳統、最常用的餖版技術,說白了,我們說的中國傳統版畫,其實就等於餖版。用現代印刷術語說,餖版是一種分色分版的套印方法。把一幅畫刻成很多很多小板塊,一個顏色一塊,愈複雜的畫,板塊愈多。小徐把那幅張大千玉蘭圖,刻成了十五塊版,又把這十五塊版,由深而淺,印出了那幅玉蘭圖,他一塊一塊的來,看着好玩得很。
小徐還說,是不是高手,從分析畫稿就看出來了,每色勾描,一幅畫該雕刻成多少塊版。繁複的,刻數十塊乃至百塊都是等閑事。若說刻版決定成功與否,則印刷才見真工夫,依色逐塊套印,說起來簡單,但要使色彩交輝相映。每餖所印圖像相互關連、彼此銜接,在印刷過程中,掌握水份是關鍵,於淡中加施重墨重彩,通過水份在宣紙渲染開來,自然地銜接融合,以顯現深淺、濃淡、陰陽、向背、遠近、虛實,從而在印出後,達到有如在宣紙上畫出的筆意效果。
書上說薛濤製箋,唐代已有色箋,宋以後反趨樸素,清末又復興起。百度說四九年後木版印刷藝術發展到了巔峰,目前更可稱得上是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時候。現代李商隱可繼續寫詩「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現代白居易也可以寫「四幅花箋碧間紅,霓裳曲譜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