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人人讚好,製作單位用心,開首一幕歌舞表演道出電影人追求夢想的辛酸以及死不放棄的熱血精神。這應該是金光燦爛的電影獎項背後的真實寫照,沒能捱過那一道道關閉的幽暗大門,便無法走出自己的紅地氈。
無獨有偶,今屆許多得獎人的感言,都和這種「不死」的主題扣連。終身成就獎得主楚原前輩,應該用「楚原說」形容他的發言。攀上過高峰,卻又跌下過地獄,嘗盡人情冷暖,也就明白「都付笑談中」的道理。或許香港電影也像楚原前輩的經歷,風光過,東方荷里活的星光燦爛過;仆街過,被人看不起小市場票房,只知大中國而不知小香港。然而楚原說,明天還是要照樣起身,這就是人生。照樣起身,這就是不死。
黃秋生已經是一個不死的精神符號。他擔心香港電影會消失,市民更擔心他會否被消失。一個這麼好的演員為何會漸漸消失?他自嘲是actor,強調是演員而不是行動者,語帶雙關,似是為一眾關心香港勇敢發聲的演藝人員呼冤:「大佬!我哋唔係要搞革命,我哋想好好哋拍戲咋!」
其實中國電影和香港電影不應該兩個只能活一個,合拍片也不應該成為罪名,你看看得獎的《明月幾時有》,是合拍片,是紅色資金,但用上香港許鞍華講述香港本土抗日故事,你豈能說這不是香港的電影?
古天樂得到影帝,最關心的卻是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要像家人般互相支持,香港電影要團結。團結人心停止內鬥撕裂,那一刻,我覺得古天樂可以問鼎下一屆的,民間特首。
今屆金像獎的主題曲,就是叫《不死》,梁栢堅的詞,「為戲而生,為戲而死,菲林中全是革命」。不死的豈止香港電影,而是整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