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說過一個都市傳說:某財金要員,有次到立法會交代貨幣發行的操作和表現,在會議開始時他問了一句:「在坐有邊位可以話我知,貨幣基礎係乜?」言下之意,就是說尊貴的議員根本沒有資格討論金融貨幣政策,慳返啖氣啦!技術官僚的傲慢不但沒有惹來誹議,反而有不少人附和說:「政客識乜吖,畀佢哋搞經濟就死得啦!」
如是者,過了許多年,同一位財金要員更上層樓,成為了社會上極高層的權力核心;今天的他要關注的事,也不單是財金貨幣,就連國家榮辱、民間疾苦都是他那杯茶,而他的表現,嗯,反而更似他曾幾何時看不起的政客一樣,悲天憫人之餘,又帶一點不切實際。
以上情節,信則有,不信則無。不過可以肯定說,香港的貨幣制度,理論上是「規則為本」(Rule-based)的典範;而其實真正的規則為本,精神在於無論由誰去操作,結果都是大同小異。
人治帶來不穩
相對於規則為本,就是因人而異。歷史的實證經驗告訴我們,人治的貨幣制度,最大問題是找到不世出的財金技術官僚,機會微乎其微。再者,掌管貨幣政策的技術官僚,就算決策有誤,惡果亦未必即時反映出來,就算是權宜之策立竿見影,技術官僚亦往往可以輸打贏要,功成必然是他個人高瞻遠矚,要是失敗了也一樣可以找到各樣藉口以及代罪羔羊。
正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信人不如信制度;這既是香港難能可貴的地方,道理其實也不難明。當然,任何一個為官多年的精英,在午夜夢迴可能也會感到心有不甘,覺得自己的貢獻,不止於一個制度代言人的角色,而是曾經實實在在地幹過一大事的歷史偉人。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心底的鬱結,不少技術官僚總會在有意無意間,反覆強調自己在任內對制度所作出的改變。畢竟,在他們的心目中,其他人都不值一提。
其實說穿了,貨幣制度就只有在幾個可能性中,選擇一個切合當地需要的,然後忠誠地落實執行。在貨幣自由流動的大前提下,貨幣制度,可以選擇匯率的絕對穩定,但代價是放棄對物價和資產價格的調控;又或者,貨幣政策可以選擇調控資產和商品價格的穩定,但代價是放棄對匯率的控制。以上的金科玉律,可是諾貝爾獎得獎者蒙代爾(Robert Mundell)和國際貨幣基金會前副總費來明(Marcus Fleming)早在1960年代所提出的分析模型;假如有任何人可以推翻以上的框架,我個人認為絕對值得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香港的貨幣發行制度,無疑有其代價。不過,從經濟學的思維去分析,制度真正的代價,是採取替代制度帶來的利弊。毫無疑問,聯繫匯率令香港物價波動,但有誰可以保證,在其他的貨幣發行制度之下,香港可以令物價穩定。回到初衷,在規則為本的制度下,以匯率為錨的制度是行之有效,也是相對容易操作;以物價為錨,至今仍然未有成功的例子。如是觀之,香港或許已經在眾多不完美的選擇當中,找到了最好的一個。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