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政策 九唔搭八 (傳媒工作者 林海) - 林海

電競政策 九唔搭八 
(傳媒工作者 林海) - 林海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張國鈞近日向民政事務局查詢,政府推動電競的同時有何措施防止青少年沉迷電玩。局方回覆稱「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表達了對青年人的期盼,認為他們應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對社會有承擔,同時具備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局方會繼續與各民間組織合作,協助青年人培養積極正面的人生觀。」一道「九唔搭八」的問題,一個「九唔搭八」的答案,彷彿就是港府電競政策的寫照。
首先,任何消閒活動皆是適可而止的,這方面電玩與其他活動無異。即使在電競未興起之前,一樣有人沉迷電玩。教導青少年如何善用時間本就是教育的重要一環,與政府是否推動電競發展無關。張國鈞這道問題或許不是不應問,但捉錯重點,他該問的是教育局有何措施培養青少年自律概念,而非針對電玩。他更該問的是,政府電競政策想達到甚麼目的?為何要用公帑推動電競?
政府要推動一個頂目,必須證明其發展對香港及市民有利,才可以合理使用公帑。電競作為一種新興「體育」項目,在不少地區獲得青睞。假如是視作「體育」項目來推動,電競未必可充份將公帑使用合理化。不像推廣足球、籃球等可以提升全民運動風氣,從而改善市民身心健康,電競對市民能發揮的好處其實沒有那麼明顯。筆者作為資深「機迷」,亦不相信「打機冇益」這類老生常談,電玩亦的確可讓玩家學到不少東西,只是其好處暫不足以證明政府應為此項目投入公共資源。
電競未必能當作「體育」項目來推動,但作為新興娛樂產業則沒有爭議。電競本來就始於電玩廠商為推廣自家遊戲而舉辦的比賽,是一種商業營銷行為;一開始只是業餘娛樂性質,但近年走向專業化,有組織賽事的賽會、有商業贊助、有職業選手、有觀眾有電視轉播,與其他體育聯賽無異,在不少地區亦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政府假如是將電競視作新興經濟產業來投放資源,道理上說得通,透過推動電競,可以帶動遊戲軟件、電腦設備、創新科技乃至娛樂影視等產業發展,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之餘,亦可令經濟更多元化;推動電競,實際上是要瞄準背後的產業能產生的利潤。

港缺乏受惠產業

問題來了,香港有多少這些可以受惠電競的產業呢?韓國遊戲業發達,台灣有華碩、宏碁等世界級電腦設備製造商,內地更是兩者兼備,這些公司本來就已有投資電競,加上政府政策助力,推動起來事半功倍,產生利潤可觀亦是惠及本地產業。但香港有這樣的公司嗎?香港目前既沒有大型遊戲軟件公司,也沒有生產多少電競周邊硬件,在私企投資本身匱乏的情況下,政府倘若真要推動電競產業,自然要投放更大的資源。但即使成功,又有多少錢是進了本地公司的口袋?如果用公帑推動電競最後結果卻是香港選手用台灣製造的電腦玩着韓國遊戲,又談何對本港經濟產生貢獻?在周邊產業缺乏的情況下推動電競,豈不事倍功半?
假如港府有心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其實更應直接推出政策支援這些產業發展上來,才可與電競產生協同效應,增大利潤。但港府過去20年創科政策「一鑊泡」,早已遠遠落後他人,要趕上有一定難度。現在政府忽然想趕潮流推電競,財爺在本年度預算案中計劃向數碼港撥款一億,將其商場變成電競及數碼娛樂熱點。先不說區區一億能對電競發展產生多少幫助,恐怕政府連電競是如何推動經濟、如何令產業獲利也不知道。這樣的政府推出的電競政策,又怎可能不是九唔搭八呢?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