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看來跟香港同病相憐:遊客數目持續攀升,在2017年登上940萬的歷史高峯。較諸香港的5,000萬名遊客,那當然是小巫見大巫。然而夏威夷的人口是140萬,不到香港的兩成;其遊客數目雖瞠乎其後,卻是常住人口的6倍強,比例跟香港相若。遊客如何成患,北區、旺角、銅鑼灣等地的居民知之矣。
遊客之患不在於通街拖篋客,令人行不得,而是貴客雲來導致夏威夷的年輕人外逃,進而扯低出生率,人口滑落。結果?旅遊業興旺而人手短缺,失業率新近跌至2%,那既是全美50個州的最低水平亦創了夏威夷的歷史新低。經濟興旺、人人有工做,不以此為喜,當地人反以此為憂,何也?
夏威夷儘管有地上天堂之美譽,後生一輩紛紛覓地他遷——搬運公司透露,從美國本土每搬一戶人家到夏威夷即搬走三戶人——雖是天堂那又何前景之有哉?年輕人外逃,箇中原因香港人不難感同身受。一、旅遊業主要僱用酒店、零售般低端服務,工資不高,吸引不到年輕人入行。二、樓價貴絕全美,較諸加州及首都華盛頓猶要高,年輕人上車難。
夏威夷樓價何以貴絕全美?說來話長。夏威夷面積約2萬8千平方公里,是香港26倍,不缺地起樓。麵粉供應充足而麵包貴,何也?干預有以致之。賓夕凡尼亞大學的研究顯示,夏威夷城市規劃條例嚴苛,在全美50個州當中認了第二沒有人敢認第一。蜑家雞見水唔飲得,有地如冇地。
香港本來地少,當中66.2%又列為林地/灌叢/草地/濕地,不得拿來建屋。市區無疑是個石屎森林,建屋用地實則只佔總面積6.9%。無論是香港或夏威夷,房屋荒都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當然,年輕人外逃,又沒有150名新移民每天持着單程證湧入,夏威夷的房屋壓力跟香港不可同日而語。按平均每4個人一個居住單位推算,單單為了應付新移民,香港每年要興建14,000個單位。未來五年,政府計劃每年建造15,000個公屋單位;數目僅僅追得上新移民的增長,無助紓緩輪候冊的壓力。
除了政策製造的房屋荒,還有另一股動力推高夏威夷及香港的樓價——空前興旺的旅遊業。夏威夷城市規劃條例嚴苛,興建酒店殊非易事;酒店房間供應有限、房租貴,不少遊客退而求其次,入住相對價廉的民宿。出租物業本已渴市,再有部份轉型為民宿,結果?租金上漲推高樓價。
開放自由行後,天后、銅鑼灣、尖沙嘴、旺角等地鐵沿線不少住宅單位得風氣之先,老早轉型為專攻遊客生意的劏房。住宅樓價高與天齊,經營酒店的回報無以匹敵,發展商是以走法律隙,改裝酒店為住宅出售。這個情形在夏威夷尚未有所聞,顯示其樓價不難還有上升水位!
樓價飆升,一切生活所需更仰賴入口——甚至香蕉、芒果般的熱帶水果亦不例外——夏威夷的生活水平是全美首屈一指。雖是全面就業,生活水平高而工資有限,年輕人不敢隨便生,出生率一如香港滑落谷底。
市場經濟會自行轉型
夏威夷地處熱帶,何以熱帶水果亦要進口?失業率低,種植農人工資貴,夏威夷生產的芒果怎是呂宋芒的敵手?甘蔗、菠蘿種植園一度為夏威夷的經濟支柱,可是到了2017年底,僅餘的甘蔗種植園亦告完成其146年的歷史任務,光榮結業;到如今菠蘿園則只供遊客觀光。這不用說觸動了「杞人」的神經線,慌怕經濟過於依賴旅遊業此唯一支柱,天會塌下來。
香港人當然看過這套陳年殘片。上個世紀70年代,香港出口的紡織品舉世稱雄。有識之士當時發警告:工業要多元化,否則後果堪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紡織品出口配額從此成為歷史陳迹,香港經濟可有就此玩完?沒有。今之智者則發警告:跟夏威夷一樣,香港過於依賴旅遊業——和金融業——不創新科技,經濟岌岌可危。
危言聳聽,古今智者許是不知道世間上有條史坦定律——「事情若是不能永續,必定終止。」(If something cannot go on forever, it will stop.)旅遊業果是不足恃,人們早晚投靠別的行業,不會撼頭埋牆。香港固然從膠花、假髮、玩具、成衣轉型到旅遊、金融,夏威夷亦從捕鯨、甘蔗、菠蘿轉型到旅遊。政府只消不是像干預房屋市場那樣,諸多插手,人們自會曉得轉彎。夏威夷的年輕人不已紛紛移船就磡登陸美國了嗎?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