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前應該還沒多少籃球迷知道A恩格林(Andre Ingram、中),然後這名字一躍成為熱門故事的主角:一個在NBA發展聯盟打滾10年、如今已32歲的「老」將,終於得到洛杉磯湖人呼召入隊,出戰常規賽最後兩場,圓了成為NBA球員的夢想。
這段新聞當然熱血,不過我得承認,自己在讀後不免馬上從現實角度思考:湖人這兩場的勝負無足輕重,特意呼召這位特別的球員,難免有點「做騷」成份;另外是金錢問題,之前已談過,發展聯盟裏雖然都是高水平的「準NBA球員」,但薪金極低,他們若到海外打球酬勞遠為豐厚,入發展聯盟只為博取入NBA的機會,恩格林竟逗留10年之久,已犧牲了許多賺錢時機。
可是我回心細想:誰有權只用金錢來衡量他的選擇正確與否?只要他與家人能夠應付生活,為甚麼不可以犧牲金錢去追求自己希望的東西?一想及此,我就有點為自己的「條件反射」而慚愧。
「做騷」與否,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重要——就算別人搭一台戲,你也得有踏上戲台準備。以後恩格林,能否留在NBA,無人可知。但他肯定有盡過力。
周日舉行的香港金像獎,獲終身成就獎的楚原前輩,在台上說了一番令人感觸的說話。世上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有人終生不遇,有人一世走運。可是到了年老,除非你晚景格外淒涼或豪闊,否則伴隨你的其實都只有回憶,和對自己的一份交代。能夠說一句「無負此生」,已是非常了不起。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