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英國和法國三國聯軍空襲敍利亞後,西方媒體冒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俄羅斯會不會反擊,會不會引發美俄直接軍事衝突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兩個字:不會。
先看看今次以美國為主的導彈攻擊及空襲資料。以火力及出動的戰機、導彈計算,今次攻擊的確比去年四月的一次猛烈,發射超過100支導彈(上次57支),攻擊的目標有三個而不是一個。但是,三國攻擊的目標主要是敍利亞軍在大馬士革的據點、研究設施,完全避開俄國駐敍利亞的基地,連可能有俄國軍事顧問的地方也不列為目標,把俄軍、俄方人員死傷的機會減到最低。只要俄國駐敍利亞的軍隊、顧問沒有受傷害,俄方顯然沒有理由採取軍事行動回應,頂多只會口頭譴責一番而已。
實際軍事行動避開俄國目標外,美國等在攻擊前其實已向俄方通報襲擊的可能時間及範圍,特朗普的Twitter也透露了口風,提醒俄方要注意飛來的導彈。這裏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叫俄國及早把人員撤出可能受襲的地區或建築物,避免被流彈所傷或成為collateral damage。為甚麼有這樣的「溫馨提示」,就是要避免誤判而造成軍事衝突的機會。從這樣的準備看,今次突擊既要教訓敍利亞,更要避免軍事衝突升級及失控。
美俄鬥而不破的互動模式
再從歷史經驗看,二次大戰以來美蘇、美俄長期對峙,它們早已摸索出一套對抗但不破局的互動模式,以暗鬥取代明爭,動用代理人或棋子代自己出手,避免直接衝突。50年代的韓戰、60年代的越戰、70年代非洲的安哥拉內戰、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美蘇都沒有直接對抗。當美軍陷入越戰泥沼時,蘇聯大力軍援越共,卻從來沒有直接出手。阿富汗戰事,蘇聯紅軍以為輕易控制大局之際,美國在巴基斯坦訓練及裝備阿富汗聖戰士(Jihadist)及塔利班,讓他們拖紅軍後腿,最終令蘇聯元氣大傷不得不撤走。
由這些事例可見,美蘇(俄)兩大超級軍事強國明知彼此都有發動核戰「攬炒」(assured mutual destruction)的能力,它們不會笨得把自己逼進牆角要直接向對方動手。俄羅斯雖視敍利亞為中東重要的棋子,但新沙皇普京也絕不會為了敍利亞破例,冒跟美國全面開戰的風險直接對美採取軍事反擊行動。
俄羅斯當然不會甘心吞下這口氣,它肯定會想辦法在其他方面報復。只是,在常規軍力上俄國早已被美國遠遠拋離,戰機、導彈技術固然開始落後,海軍實力更是遠遠不及;只剩下一艘老舊航母(美國有20艘),它要以常規武器反擊美國不容易。最可能的選擇是發動網絡戰,透過網軍及黑客攻擊美軍的通訊及指揮中心,以挽回一點面子。
倒是參與行動的英國得小心,俄羅斯潛艇及戰機大有可能逼近英國領空、領海示威;畢竟英國軍事實力大不如前,過去幾年已一再發生俄軍戰機飛近英國領空的事件,逼得英國戰機急忙升空攔截,未來一、兩個月類似事件隨時再發生。
可以斷言,俄國在空襲後會有一些小動作象徵性的反擊,但不會以常規武器攻擊三國軍艦、戰機、地中海基地作回應,暫時不必憂慮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敍利亞及中東局勢更富火藥味則無可避免。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