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開考,以中文閱讀理解打頭陣。說中文是死亡之卷不是沒有道理,儘管今年大家都說中文卷不再死亡,但問題在於中文卷出卷方法,有時真讓人啞口無言。今年閱讀理解考文學作品〈孤獨的理由〉又是議論紛紛,考卷問得很仔細,例如:「他」孤獨的理由是甚麼? 對「他」而言,為甚麼「回家的路雖長總不比人生路漫長」?
作者林黛嫚說不懂回答全部問題,並指出「文學無對錯,考試才有」。的確,文學無對錯。一篇打動人心的文學作品,作者創作時滲入個人感受,別人欣賞時則融入自身經驗來詮釋。「他」為甚麼孤獨?答案恐怕不止一個。文學本來就容許不同演繹,這亦正是其可貴之處,但一放入「考試」這框框下,出題者就要為文學定下可予評分的「標準答案」,但問題是:文學,有標準答案的嗎?
再說,關於「閱讀理解」這件事。閱讀理解,是小學生以至初中生用來學習理解不同文體的工具,但去到高中,怎還用閱讀理解?應該是文體評論和賞析吧。
不妨看看IB中文卷的一條舊題目:
「分析比較下面兩文章。(按:那是一篇人物側寫和一篇文學作品)
討論其文字和主題之間的相似與差異,並評論兩位作者為傳達其意圖所採用的手法,如:文章結構、聲調語氣、形象比喻及其他文體風格等。考生不必按思考題回答,但可利用思考題展開比較評論。」
(按:思考題是三題毋須回答的問題,只用作引導考生由體裁、修辭、寫作目的等方向作出評論。)
這種出題方式,既考核學生的語文能力也盡量摒除主觀因素,似乎就客觀公平一點。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