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被揭發崩角近一星期,特區政府才正式作出反應,由路政署長鍾錦華、首席政府工程師(特別職務)江大榮召開記者會,交代他們之前一日在珠海與大橋管理局會面及到人工島視察的「成果」。
鍾錦華照稿讀出大橋的設計具科學性、合理性、安全性,看不到沉管與人工島之間有出現移位、裂紋或滲水問題,更沒有出現不安全情況,強調防波堤沒有被沖散;江大榮則說,人工島防波堤採用相當高的安全標準,一般只是百年一遇,但西人工島選用三百年一遇的標準,着大家安心。
看着兩個香港技術官僚,在記者會上用大量中國官場術語侃侃而談,總有點不真實的感覺。他倆更像是在交差,而非想以理據、數據說服港人。或許,他們處理此事時也被耍了一把。跟大橋管理局官員見面,然後被安排到人工島及部份地盤實地看看,但匆匆幾個小時,能看出甚麼問題呢?他們手頭上有各種施工圖紙和相關工程的資料嗎?他們只是被帶着遊了一圈人工島,就得出這個結論,不是太輕率了嗎?
事實上,特區政府在處理今次港珠澳橋事件的手法也有違常態,很不符合林鄭雷厲風行的風格。航拍發燒友偶然發現人工島崩角、傳媒跟進、社會譁然後,政府的反應始終「慢三拍」,林鄭還說希望外界不要憑個別相片就懷疑工程有問題。
然後,路政署「調查」後回港將那番曾出現在大橋管理局文章的說詞,照本宣科的說給港人聽,那種百分百接受管理局解釋、沒有半點質疑且語帶恭敬的態度,儼然下級聽完上級的「訓話」後向同僚的傳達。這哪是陳帆所講的「調查」,更沒半點大埔道巴士車禍後林鄭立即下令各部門全力善後的影子。
跨境工程出錢卻沒權
說白了,這是特區政府在管理局被完全架空的結果。粵港澳三地政府協議各自任命三人合組港珠澳大橋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三地委),由廣東省政府擔任召集人,其轄下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則設有一名局長(廣東提名)、三名副局長(三方各自提名一人)。直到今次崩角事件,路政署才透露已借調高級工程師李競偉出任大橋管理局副局長,參加管理局局長定期召開的工作會議,了解大橋的建設、安全及質量情況。一個港官間中出席工作會議,能監督大橋的質量?港方出資四成,卻只能在大橋的興建、管理、監督扮演如此微不足道的角色,不可悲嗎?
更可悲的是,這是所有跨境大型工程的縮影,也就是香港只有出錢的義務、沒有監管的權力,淪為任由宰割的肥羊。君不見一地兩檢的劇本早就由北京寫好,港官和建制派只能全力配合演出,連為香港爭取多一點權力的空間也沒有嗎?這既緣於香港地位下降,更是港官不懂與中方官員談判造成。事實上,只要廣東或中方高舉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整體部署」等大旗,就可佔據主動,從而主導這些大型跨境項目,就像本港的親中紅人只要高談「愛國」就可為所欲為一樣。更何況,廣東官員在北京有強硬後台,也更懂得前往北京游說,而基於政治需要,北京更放心將跨境項目的主導權交給廣東。這就是香港在大型跨境工程中陷入「有錢出、沒權用」窘境的根本原因。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