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水辦官僚內鬥 市民怎麼辦?(公民黨立法會議員 譚文豪) - 譚文豪

滲水辦官僚內鬥 市民怎麼辦?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 譚文豪) - 譚文豪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表示,2046年香港將有32.6萬個單位樓齡達70年或以上,其中一樣令舊樓居民頭痛的就是樓宇滲水問題。曾蔭權在沙士期間被委任為「全城清潔策劃小組」主席,雖被諷作「清潔大隊長」,但小組其中一項政績,是於2006年成立由食環署和屋宇署組成跨部門的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即俗稱滲水辦,以一站式服務協助市民解決滲水糾紛。
可惜滲水辦多年來運作效率偏低。根據審計報告所示,截至2016年,滲水辦接獲231,968宗滲水舉報,找到滲水源頭成功率為41%,其中1,046宗花了2.2至8.3年處理,令業主租客皆非常困擾。究其因,是兩署運作程序混亂、協調不足。現時19個聯合辦事處只有4個是兩署人員在同一屋簷下工作,其餘15個以「分體式」運作,溝通協調不足,共用的投訴管理資訊系統所載的資料並沒有適時更新。另外,滲水的其中一個源頭是供水喉管出問題,但水務署沒有派員在滲水辦協助調查,食環轉介水務署跟進的滲水個案數字,與水務署接獲及記錄不符。令人更驚訝的是,滲水辦原來並無決策人,兩個部門的人員互不從屬,食環署對上是食衞局,屋宇署對上是發展局,而食衞局從屬政務司,發展局屬財政司,各有各做,得出荒謬的結論就是小小一個滲水辦,竟只有特首可以一錘定音。
收到審計署及申訴專員公署報告後,政府亦深知滲水辦急需改革,在今年2月成立跨部門檢討小組並開始運作,由食環署聘請3名剛退休的高級公務員。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檢討小組竟然沒有屋宇署或水務署代表,這種閉門造車的檢討必定成效不彰,亦難以獲得屋宇署及水務署前線人員的尊重。

公證行缺乏規管

隨着樓宇老化,漏水個案連年上升,滲水辦又未能提升效能下,不少市民轉向商業市場求助,特別是一眾公證行,其發展更如雨後春筍。不少人認為公證行(Loss Adjuster)事必「公正」,事實上香港對公證行並無規管,甚至連公司名都有「公證行」、「公証行」及「公正行」三種寫法,令人混淆。公證行的資歷極其參差,有些只聘請一名專業人士掛名就算,所謂的測試人員並未受過任何專業培訓就上門開工;更有些連門面工夫都節省,用上不同形式包裝自己為業界翹楚。這些劣質服務,不單令事主枉費金錢時間,未能找出漏水源頭之餘,更挑起居民之間不必要的爭拗。
屬創科署的香港認可處(HKAS),一直為實驗所、認證機構及檢驗機構提供認可服務,亦會列出機構的認可範圍,即符合國際標準要求的測試項目。消費者應盡量根據香港認可處的名單尋找擁有專業資格的公司,確保測試結果的公正性,可惜政府宣傳不足,大眾對有關制度認知缺乏,間接令一些假公正的公證行有機可乘。
國際上並沒有劃一做法規管公證行,亦只有部份國家及地區,如智利、不丹、土耳其、美國其中六個州分等有相關法例。原因是公證行業務範圍可以牽涉甚廣,由海陸空運貨物檢測、車輛損毀報告、核證文件副本,到驗樓驗漏水,都可包辦,要有一套法律同時適用於不同類別的公證行並不簡單。香港政府未必能在短時間內立法規管公證行,但至少可以從行政着手,設立註冊制度,以便市民投訴。但我認為針對驗樓師的專業資格,絕對可以分流獨立規管,此舉可促進官民雙方有劃一標準;屋宇、食環、水務署跨辦檢討合作,亦刻不容緩,才能急市民所急,及早紓困。

譚文豪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