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民主派「撐戴耀廷」集會前夕,一名在傘運後曾活躍於社運圈子,近期偏向低調在社區深耕細作的朋友在社交媒體有此帖文:「細細聲講,星期六/日去煲底(即立會示威區)集會示威畀邊個睇?」
看到他這句話後,我想起的並不是究竟「煲底」是否一個正如某些社運人士所批評,方便政客搬物資但不方便市民示威的地點。無論如何,撐戴集會最終的出席人數以近年標準來說算不上是十分不堪。但朋友那句「畀邊個睇」的問題就為我勾起了一些回憶。
我記得卸任法政匯思召集人前,不時會與其他公民團體討論一些聯合行動的可行性。在這些討論中,我發現一個時常出現的現象。除了我與另一、兩個人以外,大多數參與討論的社運人士都偏向把焦點放在「會不會有傳媒採訪?」如果答案是不會,大家很快就會對有關行動的興趣大減,然後嘗試提倡一些較浮誇的行動。
除了上述親身經驗,其實就社運、政圈人士行動時過份着重會否被採訪這個弊病都聽到不少。譬如說,在傳媒圈子內,個別社運人士事無大小都召喚所有本地與國際傳媒已經成為半公開笑話。另外,不少集會、記者會就算是人流疏落或內容欠奉都好像沒有所謂,因為發起者都知道傳媒最終報道的只是5-10秒的「金句」,而拍照焦點亦會是在講者身上、不會太拍到現場疏落的情況。而最諷刺的是越是嘗試吸引傳媒報道的人士,就越會投訴「主流媒體不公道」,看來有點自相矛盾。
當然,不是所有社運或政圈人士都是這樣。無論是一些深耕細作的個別民主派區議員,或很努力做如社區街站那種不被傳媒採訪活動的黃之鋒、羅冠聰與他們個別盟友,其實都有民主派人士不介意在傳媒大光燈外做多些低調但又較能直接為市民服務的東西。這些活動短期內的確比起看到傳媒報道的市民會較少,表面上較難建立知名度。但長遠來看,傳媒報道帶來的剎那光輝絕對難以取代與市民親身接觸所能帶來的忠實支持。
就此,事實亦證明,無論是上屆區議會選舉「票王」區諾軒、或上年底中西區區議會補選勝出的民主黨伍凱欣,只要民主派人士願意不只做傳媒關注的東西而願意與街坊直接打交道,他們就算資源上不及建制派對手都仍能旗開得勝。相反,其選舉工程比較着重做給社交媒體、傳媒看的姚松炎就正是因忽略了低調但能多與市民直接接觸的活動而遇上滑鐵盧。
個別活動有傳媒採訪是重要的。但政圈人士需要小心,不要過份依賴傳媒採訪去傳遞訊息。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是看得出究竟這些是做給傳媒看還是做給市民看的。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