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心水食桌】
近年提倡素食、有機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看着超市保鮮架上各種包裝精美、號稱有機的蔬菜,我很疑惑,坐老遠飛機來的有機菜價錢不菲,真的比本地每天新鮮出產的蔬菜優勝嗎?最近「喜點廚房」推出以本地出產的蔬果製作的有機素便當,價錢跟中環、灣仔和銅鑼灣隨便走進一家茶餐廳的午餐相若,吃的卻是農夫和工場廚師落足心機製作的心血。
有沒有想過,你吃的菜從哪裏來?說老實,我以往沒想過,直到看到那張海報——喜點廚房推出素便當預訂,以香港農場種植的蔬菜製作。第一波宣傳海報的主角,是其中一個收菜點,粉嶺「馬寶寶農場」的農夫區流根。流根叔現年六十二歲,阿爸阿嫲都是種田的,他笑言「一出世已跟住阿爸做農夫」,由八、十歲開始幫手,到現在跟兩個農夫繼續一起落田,一輩子在種田中度過。種了幾十年菜,流根叔說以前其實要買菜吃,因為種常規菜,都是大批種單一的菜,夏天種通菜、冬天種生菜,收成送到天光墟批發,不可能天天吃同一種菜,所以買菜吃。
農夫種多款菜 憂農地被消失
直到七年前,流根叔開設自家農墟,轉型有機種植,為了讓客人有更多選擇,每個品種的蔬菜也種一些,意外收穫的是,連自己也變得開心了,「因為種了很多款菜,現在也會吃自己的菜,而且很多菜沒種過,種起來很好玩。」做了幾十年農夫,對種菜還保持熱情,流根叔指着一片大茴香、沙律菜田給我們看,他說以往不會種這些菜,因為怕沒人懂得吃。現在除了在自家農墟賣,也成為喜點廚房的菜源。流根叔這期收成的有番茄、大茴香、生菜、沙律菜、四季豆和翠玉瓜等。
他種的菜交給喜點廚房,而喜點工場自家製豆腐剩下的豆渣會運來給他,「他們做豆腐的豆渣運到農場,便不用倒到堆填區。」環保也互惠共容。蔬菜和豆製品一同成為素便當的主角,是何等和諧的美事。跟流根叔說起近年越來越多人重視本地蔬菜,他卻無奈地說出一個我不會回應的事實,他怕不知哪一天,農地會被收回,「做農夫最難是找農地,就算找到也很貴租。不止我,全香港的農夫都是這樣。香港不保護農地,本地農業便很難,可能多吃幾年便會消失。」我衝口而出問他,可以怎麼辦?流根叔苦笑,「不理了,有一日做一日。」我語塞,本地蔬菜也是有一日便吃一日吧。
蔬菜即收即煮 中午送到取飯點
跟一般廚師先決定餐單再入貨的做法不同,喜點的素便當以本地有機蔬菜先行,收集香港十多家農場的蔬菜品種和數量的資料後,再設計餐單、收定單。每天十點前去各農場收菜,送回工場製作新鮮便當,中午送到各取飯點。便當有三餸一飯,以蔬菜為主,配上有機或公平貿易產的米飯,自家製豆製品,連調味料也是有機或公平貿易出品。
來到其中一個取飯點,灣仔的「喜居生活」,店長Natalie跟同事在搬飯盒的保溫箱。素便當以可隔水加熱的不銹鋼餐盒盛載,再放入保溫袋,湯則以保溫壺保存,餐盒可收回再用。採訪當日的飯盒有兩款口味,一款是紅糙米白飯、煎豆腐、紅菜頭煮甘筍和炒芥蘭頭。另一款是有機茉莉香米白飯、微煎小番茄、清炒青瓜和帶點微辣的有機蜂巢豆腐。便當看起來雖然簡單,但很有心思,利用不同做法和天然調味來突出不同蔬菜的鮮味。像小番茄微煎後更甜,青瓜用快炒方式保持爽脆口感。
非素食者都迷上 放棄頹飯
便當份量不小,女生普遍夠飽,男士則不一定。這樣清淡的飯盒似乎較受女士歡迎,但原來世事無絕對。送飯盒的司機哥哥非素食者,卻非常喜歡這飯盒,聽他說有次來不及拿飯盒便開車離開,午餐時在各式快餐店間遊晃了很久,竟找不到想吃的午飯,結果寧願餓肚子也不想吃充滿味精濃芡的頹飯快餐A,從此便知道自己已成為素便當的忠實粉絲。取了便當的客人,可以在店中用餐,對便當的評語,大多都說夠飽,價錢也可接受。
現時可以取素便當的地點以港島較多,上環及灣仔有三個地點,觀塘有一取飯點,而荃灣也開始設置取飯點。喜點廚房希望繼續增加取飯點,讓更多人嚐到本地新鮮蔬菜的味道,也可以支持本地農業。採訪後,我吃着那已開始變涼的素便當,輕輕煎過的小番茄,超乎想像的鮮甜,是絕對新鮮的食材才會有的鮮味。
食客評語
facebook: 喜居生活 Lively Life
採訪:謝翠玲
攝影:王國輝、鄭明川
編輯:彭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