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金管局蹂躪港元(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金管局蹂躪港元
(楊懷康) - 楊懷康

美國聯儲局在2015年底給量化寬鬆畫上句號,開始減少買債規模收縮銀根(即所謂縮表)提高利息。在聯繫匯率下,港紙背後有美元撐腰,猶如戴了面具的美金;美金加息港紙沒有不加的餘地。奇怪的是,美國六度加息,港息可紋風不動。何也?難道面具依舊,背後撐腰貨幣已變?非也。
港紙、美金二而為一,利息當又共同進退,有此效果,套戥致之:港紙如若低息,人們會將之兌成相對高息的美金,港紙流通量由是減少;物以罕為貴,港息攀升;直至擺平息差,套戥方告一段落。當下港美息差不斷拉闊,莫非套戥運作不來?
套戥賺息牽涉兩個基本步驟:一、沽售低息的港元,兌換為高息美元;二、作美元定期存款,或投資美元資產。這般走資將令港匯下跌。事實上新近港元確又跌至33年的新低,顯見套戥一如機制要求,運行無礙。
果如此,港紙流通量萎縮,港息理應攀升,直至跟美息扯平,息差消失、套戥無利可圖、匯價回復7.8的水平為止。現今港元雖是偏軟,息差卻扯闊,唯一的原因是相對於需求,港紙流通量仍未跌至足以提高利息的水平。
有此奇特現象不外乎三個原因。要麼,資金需求疲弱;要麼,資金供應充裕;再不然兩者兼而有之。資金需求疲弱,原因離不開經濟不前:消費者不肯消費、商家不敢投資,以致資金無出路。當今全民就業,專營高檔日本、歐美貨的超市空前興旺;樓價雖與天比高,新盤莫不搶購一空。資金該不乏出路。
資金有需求而港息不升,原因只剩下一個——資金水浸;要麼,出路堵塞,再不然資金源源不絕,以致息口欲升無從。只有金管局方有此能耐。炮製資金水浸所謂者何?一切從1990年說起。
那年3月,金管局始創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即是舉債借錢。名稱有別,反映年期長短不同;票據短至三個月即期滿、債券可長達十年。政府理財穩健,金管局管理的外匯基金則大有儲備,何須發債?多此一舉,目的有兩個。一、搵銀,二、干預港元匯價。發債之時,金管局吸納港元,及至票據、債券期滿贖回金管局放出港元;一買一賣金管局得以調節港元的流通量,進而影響其匯價。
票據、債券賣給誰?主要是銀行。銀行一般將客戶存款一為三,第一筆存在金管局,供同業對數之用,性質猶如大家的支票戶口,金額有限。第二筆拿來放貸、投資搵銀,份額最大。第三筆是防身儲備金,供客戶提款所需,份額隨着監管機關的要求及市況風險而變動。金管局的票據、債券安全可靠猶如現金卻有息可收,銀行樂於以此防身。
本來毋須借貸,卻發債支付利息,這怎能搵銀?賺息差:美金債券孳息若是高過金管局的票據、債券,吸納港紙兌成美金投資美元債券,當然有銀落袋。這樣賺息差平常不過,只不過由金管局來做,規模非比尋常。時至今天,金管局發債達10,493億港元,只消有千分之一息差,每年可穩袋10億元。
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金管局印公仔紙,無中生有,哪有這般便宜的事?到頭來,金管局搵的是香港人的銀:如若不買金管局的低息票據和債券,銀行大可以放貸那10,493億港元,資金供應增加,有助壓低港元利息,減少香港人的借貸成本。

發債與民爭利

哪怕這10,493億港元沒有出路,港元利息給壓低了,公眾套戥賺息,收入將落入尋常百姓而非金管局袋中。故此發債看似無本生利,金管局實是與民爭利。更有甚者,金管局發債無疑抽走了港紙,有票據、債券為儲備,銀行依然有能力放貸。金管局套戥賺息是以沒有導致港元供應萎縮,窒礙聯繫匯率的正常運作。此舉非自今日始,何以至今港匯方跌至歷史新低?
近因是金管局突如其來,在去年增發800億港元票據、債券,等同增加港元供應,結果走不掉是港匯下滑。遠因是為了打壓樓市,金管局在2014年3月提前檢討銀行的「穩定資金要求」(Stable Funding Requirement),藉此遏抑放貸、堵塞資金出路,那麼港匯又能不滑落?
聯繫匯率調節機制本應毋須金管局插手,透過息差套戥自動維持匯價在1美元兌7.8港元的水平。機制運作了七年,金管局忽發奇想,發債與民爭利,從尋常百姓口袋拿走息差。為了打壓樓市,則進一步擾亂機制的自動運作,扯低港匯——即是給外來樓宇炒家削價!——走向金管局自設的所謂弱方干預水平。本來無一物,金管局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干預製造進一步干預的藉口。諸般蹂躪,聯繫匯率能不早晚崩潰?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