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市民一幅航拍照片引起的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崩散疑雲,一星期以來內地與本港當局先是互相推搪迴避,繼而歸咎傳媒炒作,直至路政署長鍾錦華周日到珠海實地視察後,前日才會見新聞界解畫,但基本態度是全盤接受照單全收內地大橋管理局的解釋。他的解說未有釋除市民以至工程界專家的疑慮,事件更凸顯香港官員在「中港融合」的大勢底下,不但無法履行職責代表香港市民好好把關,反而越來越傾向迎合、遷就、甚至屈服於內地「我們有內地的做法」的「制度自信」。
港珠澳大橋的天價工程港方出資近43%,香港納稅人歷年為大橋及連接路等相關工程已負擔了千億元公帑。工程自六年前動工以來,屢爆超支、延誤、奪命工業意外、人工島移位、壓力測試造假等等的醜聞。上周初有市民在社交平台上載航拍照片,顯示大橋人工島防波堤的弱波石疑似崩散,瞬即引起本港媒體及工程界關注工程質素是否出了問題。
迎合「內地有內地做法」
本來,工程若有問題就專業解決,沒有問題也應專業解說。但最初路政署以有關工程屬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負責為由,着香港新聞界向內地當局查詢。管理局的一名職員接受now新聞台的電話查詢時,又說「我們這邊沒必要回答你們」。及後管理局才在其網站發文,解釋是刻意在水中隨機安放「扭工字塊」(弱波石),以保護連接隧道,惟簡單的解說未能令香港一些工程專家信服。曾盛讚大橋「精采、感動」的林鄭月娥上周五回應事件,卻只表示管理局已解釋,太深奧公眾未必能夠明白云云。
連日來事件不斷發酵,到周日路政署長鍾錦華率團到珠海視察,並與內地管理局開會,卻仍然不肯即日向到當地苦候的傳媒交代結果。內地管理局副局長余烈則向港媒重申弱波石非「隨便亂擺」之餘,特別強調「香港有香港的做法,我們(內地)有內地的做法」,籲港人不應炒作問題。
只顧融合無緊守香港利益
到了前日,路政署開記招告訴大家防波堤設計科學,施工正確,安全沒問題,卻仍然無法說服本港的一些工程專家,而署方連工程的圖紙也沒有,令人質疑它如何監工。更重要的是,大灣區是習近平高舉的「國家發展戰略」,而港珠澳大橋又作為大灣區重要象徵,今次事件令人憂慮,在中央與特區政府大推中港融合的同時,香港官員一旦面對兩地制度、文化、標準不同引起問題,究竟能否做好本份職責,代表香港利益據理爭取,並給香港人清楚交代,甚至關鍵時對未符標準程序的情況叫停說不,撥亂反正。
防波堤崩散疑雲涉及的不單是工程專業問題,更關係到港人對內地制度的信任問題。從今次港府的應對表現,令人擔心日後在高鐵「一地兩檢」等問題上,也會犧牲香港利益。
林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