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都市人長期做低頭族,嚴重可致頸部骨骼退化並壓着神經線,引發困擾非常的長期痛症。以往會以手術及藥物紓緩痛楚,惟麻醉科醫生指出,近年研究證實情緒亦與疼痛息息相關,腦部掌管疼痛的部位與負責情緒的位置非常接近,部份更重叠,若能保持心情愉快,亦有助減低痛楚。
記者:伍雅謙
頸部主要由頸椎、肌肉、脂肪及神經線構成,當神經線受壓便會引發疼痛,若長期維持不正確姿勢,如低頭族經常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令頭部重心前移,頸後肌肉張力增加,肌肉便容易出現痠軟及繃緊,嚴重可致骨骼退化及肌肉勞損,令神經線受壓。
東區醫院麻醉科副顧問醫生徐佩儀指出,頸部神經痛的患者可以藥物及手術治療,惟部份患者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手術,亦有患者術後仍感疼痛。大部份痛症病人若接受合適治療,3個月內疼痛情況便會慢慢好轉,但當中會約有一成病人,出現痛症逾3個月仍未消退。她稱,研究顯示約九成頸部神經痛患者在6年後能達至減痛或無痛,惟有少數患者會持續痛楚,出現長期痛症。長期痛症的成因未明,但有研究顯示跟患者的壓抑痛感神經系統(DPMS)較弱有關。
身體的痛楚由大腦主導,負責區域包括丘腦、體感皮質區及前額葉皮質等,而掌管學習及情緒區域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亦會受痛感神經刺激,產生與痛楚相關的記憶和負面灰爆情緒。徐指,當身體受到痛楚刺激,神經線便會傳達痛楚訊息到腦部,造成疼痛的知覺,腦部在接收痛楚訊息的同時,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會同時啟動腦幹的壓抑痛感神經系統,阻截上傳的痛感訊號,使痛楚減少甚至消失,以免長期有痛楚訊息傳遞到腦部,對腦部及情緒帶來負面影響。一般人在撞傷後,會自然地用手輕揉痛處,過往亦有研究證明,輕揉痛點能刺激腦部及脊椎的減痛神經發放阻截痛楚的訊號。
運動釋出安多酚助減痛
惟患有長期痛症的病人,腦部天然阻截痛楚的神經訊號系統較弱,不但無法將痛楚減輕,更可能「失靈」令病人經常接受到痛楚訊息。徐稱此類患者對痛楚較為敏感,若以幼針拮刺皮膚,正常人不會越拮越痛,但阻截痛楚神經有問題的病人,則會越拮越見痛。
徐指,因腦部負責痛楚的部位,與負責情緒位置非常接近,部份區域更是重叠,若能保持心情愉快,亦有助減輕痛楚。有長期痛症的病人,亦可能有情緒上的困擾如焦慮及抑鬱等,故現時治療會偏向以藥物、運動及心理治療三管齊下,較單一治療有效。她以頸部神經痛患者為例,除藥物外,運動亦可強化頸部肌肉,並產生人體天然止痛劑安多酚(endorphin),有腦部掃描研究顯示,透過心理治療,可強化患者腦部阻截痛楚的訊息,令該部份擴大,有助減痛。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