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吃貨回憶錄 - 鄧達智

媽媽吃貨回憶錄 - 鄧達智

清明節剛過,至懷念母親舊時一應慶節茶果並清明仔。
茶果其實應該是伴茶點心的統稱,猶如日本人叫茶果子;圍村鄉下人的我們眼中的茶果,卻指定是嫩白粉皮底下,鹹的內容包括綠豆蓉、煎香臘腸、烤香花生碎粒、葱;甜的內容包括蘿蔔絲並烤香花生碎粒(舊時不時不食食材一般Organic,夏天的蘿蔔多骨兼不甜,所以甜茶果一般在秋後出現)蒸好,置剪成圓形碧綠蕉葉之上,塗上薄薄生油,晶瑩可愛,爸爸跟阿媽再鬥氣冤家,這時節上下打聽好茶果出鑊時間,即時烚熟狗頭現身,趁熱吃上十個八個還要打包。
除了茶果,還有清明節專有清明仔;以剁碎雞屎藤入饌,加入麵粉與焙香花生碎粒加暖水搓成粉糰長條,分成粒粒鵪鶉蛋大小,以左右手心搓圓,置野外金剛藤心形硬葉之上蒸熟。鴨屎綠賣相雖不吸引,吃來富嚼勁,香甜難忘。
這類點心,鄰家做的好不好吃?
我想不會太差,但看來看去還是我媽做的好樣,另加堅持,離世歲數八十三;一直製作點心零食,過時過節大排筵席至八十二。
舊時地老天荒鄉野世界,那來什麼零食?就過年煎堆、炒米餅,清明、重陽茶果,五月糭,中秋月餅……後來加入藍罐曲奇,花街拖肥糖並大白兔。以前已覺,我媽真的擅煮;蝦膏並花生粒炒香伴粉仔,夏天涼點番薯爽、自家磨花生糊、杏仁糊、合桃糊,清蒸雞蛋糕、四時糖水。
印象深刻,未必至好吃卻是蜆仔粉(糕),八月十五之後特大退潮,后海灣,青山灣,尤其今天變了屯門黃金海岸掃管笏對出特大海灣,水退留下大片沙灘、泥灘,魚毛、蝦毛、蟹仔、蜆仔……;在那些香港漁獲豐盛的歲月,以上諸毛任拾。一個會摘野花野葉嚐味的阿媽,那會放過大好機會帶領兒女海灘半天兼拾得蝦蜆滿載而歸,用麵粉加入大量蜆肉、臘腸、香葱,蒸成粉(糕),加入胡椒粉,乾吃這個都不吃米飯了。今天滄海桑田,先香港而大陸尤其巨變,每次途經黃金海岸,眼前高樓大廈民居並商場底下,清楚記得夕陽染紅了長闊泥灘,母子幾人揹着雖然不太值錢海果子踏上歸途的永恆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