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尋薇】那些Sawada教會我的事

【翻尋薇】那些Sawada教會我的事

【飲食籽:翻尋薇】
東京銀座,高手如雲的壽司武林,現今食客都以訂到一家最難訂的壽司為榮,Sushi Sawada(澤田幸治)是其一。

好朋友洪瑞澤是熟客,去年因他的關係,有幸吃了Sawada兩次,前後相隔不到半年,是以印象深刻。他光顧Sawada快十年,每次都包場,從他口中最能聽到這位壽司界奇葩的故事:從一開始還讓你拍照,後來就一律嚴禁,熟客當然也沒情講——這部份,還包括訂位的規矩,十年來,洪先生都要每月一號透過友人打幾十通電話去訂下個月的座位,Sawada從來沒有因為他是熟客而給予方便。最近的一次,他「突發奇想」,覺得也許這樣行得通:吃完午餐以後,當場拿出現金數十萬𨨥說想訂下個月那一天,如果來不了,這筆付款就歸他——結果Sawada笑着拒絕了,還是要他到了一號再打電話來訂位。
在中國人的社會,這般不通世務是很匪夷所思的。但這裏是日本,因為有太多因為足夠堅持而自我成就經典的例子,這種態度成了世人肅然起敬的意志,平時再頤指氣使的大老闆,也會很自然地對職人的固執付出一份敬意,乖乖聽令。
Sawada的日本人執性,可能還要再嚴重些——對於遲到的客人,他從來是不假辭色的,即便只是5分鐘、10分鐘。但正正是這份牛脾氣,他才能走到今天吧!對壽司界有一定認識的人都知道,Sawada本來是一位貨車司機,但因為立志想當壽司師傅,所以儲夠本錢以後,就開始追尋自己的夢想。他曾在赫赫有名但如今已結業的「鮨水谷」學師(學了多久則不得而知),過後開店。他對於「江戶前壽司」真髓的執着是100%的,須知道江戶前就是一個沒有雪櫃的年代,所以,他到今天還是沒有使用雪櫃,反而特製了一個大型的檜木櫃,就對着壽司吧枱而放。洪先生請他打開給我看,裏頭很簡單,上層放了冰磚,下層則是全是檜木製的木盒,裏頭當然是裝載了不同的魚料,用冰磚的多寡來調節溫度、以原始的方式保鮮。
關於Sawada的爭議是很多的,我猜想他在「鮨水谷」學師的年期應該不會太長,而他又太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學了基本功後就離開,隻身闖蕩江湖?所以呢,不難發現他揑壽司的手法不夠流暢、壽司飯的工整度不足,偶爾還會有掉飯粒的情況出現。無論如何,沒有人會否認,Sawada的魚料是同行裏最揀手最頂級、最令人讚嘆的。記得去年7月在那裏一口氣吃了五款不同的海膽,初嚐熊本海域貨色的我,為之驚艷:鮮甜度、醇美度、濃稠度、奶油感,當場拋離了一眾花姿招展的北海道佳麗。要取得罕有貨色,背後交情、人脈的累積,也是經過一番心血經營的啊!
不止一次聽說,正正是因為他揑壽司的手勢欠火候,早期讓食客拍照拍視頻傳開以後,引起同行嘲笑,讓他下了拍攝的禁令,也謝絕任何壽司師傅造訪——如果他發現你是同行,會把你攆出去。可以想像,他應該也不會跟任何同行來往。然而,通常有一顆易感脆弱的心,才會需要武裝自己。Sawada的柔軟,只向有感情有信任的人開放吧!有一次跟友人Ivy聊起,她說吃過兩次Sawada,氣氛都很嚴肅,難免吃得拘謹。這時候我才猛然覺醒,跟洪先生吃Sawada的輕鬆愉悅、他跟我們全程有說有笑的互動,也不是必然的,只是那當時還未看懂,否則會珍惜、享受更多,而不是只偏向於着眼他的紕漏。我好喜歡《蘋果》五年前有一篇名為〈壽司的真髓〉的報道,關於Sawada的結語是這麼說的:「……他多年足不出戶在店內鑽研每種魚生的處理方法,連晚上都睡在壽司店內,幾年前才跟唯一的助手結婚,整個人生都押注於壽司之上。短短幾年就闖進高手雲集的銀座,開設了這家六個座位的店,還奪得了二星;半途出家尚有此成就,那些循正途的人更應以此激勵自己。」多好的角度!
今天回頭一看,甚至是讓我學會更懂得尊重他人努力和歷練的點化。而自詡為食評人,有時候難免墮入思想的盲點、優越感的誤區,令自己變得可悲地狹隘。事實上,世間所有的不完美,當中也定能瞥見正面的意義,視乎有沒有這個「看到」的智慧吧!有說:「吃飯學做人」,但願一路吃一路看一路學,一路開闊。

Sawada的太太是他唯一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最近還考到了劏河豚的牌照。圖片由洪瑞澤提供

穴子壽司 資料圖片

鯖魚壽司 資料圖片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編輯:謝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