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格為這個「甩轆」政府解畫的高官,說難做,的確很難做──假如想做得像樣、不失禮於公眾、無愧於自己的話,否則何必用到熱廚房來形容。要易做,又很易做,每逢「甩轆」,表演自以為風趣的鬧劇,歪風繼續吹,讓「轆繼續甩」可也。
現任運房局長陳帆正是這種表演的表表者,之前回應有關土地供應政策以及如何控制私家車數量,事關重大,陳局長山寨棟篤笑,把兩個問題混搭處理,認為年輕人買不到樓,但是又想有私人空間,於是就想買車,「讓自己的軀體和靈魂出來遊走一下」,用虛無飄渺文藝腔虛應嚴肅議題,成為一時潮文。堂堂局長把自己成為笑柄,轉移焦點,也不知是難為還是好易做。
高鐵出軌事故很嚴肅,陳局長在立會繼續玩這套,出軌就出軌,局長心裏有鬼,一聽見「出軌」,就只想到兩個人以上的混亂關係,硬要糾正只是「甩轆」。「甩轆」者,一解「車輪鬆脫」,而他會解作「小瑕疵」,大事化小,小事化趣事,引導官員接受質詢淪為耍花槍級數,把問責高官變成演藝事業,當眾調戲議員,要跟譚文豪「作心靈上溝通」,這等本事,與前任教育局長相比,又是另一番風格,各領風騷。
何謂「出軌」,車輪脫離軌道也,應該準確過好多高鐵施工;感情關係脫離正常軌道,是後來引申比喻,局長認為出軌唔好聽,有可能是崩口人忌崩口碗,高鐵牽涉關係複雜混亂過婚外情,出了事故,只能偷摸掩飾,所以選擇用「甩轆」形容。「甩轆」是地道廣東俗語,局長也有可能暗地裏保育廣東話,同時轉移視線,乃一石二鳥之舉。可惜建制派「政改甩轆」事故深入民心,凡有差錯,沒有比甩轆更貼切,也跟出軌一樣礙耳,咬文嚼字於事無補。
有此局長,往後房屋交通運輸問題,市民休想得到確實答案,連得體敷衍都沒指望,跟林鄭回應防波堤疑惑一樣深奧,唔明就唔駛明,難怪受特首垂青。最妙搭配是港鐵主席馬時亨說法,一早就出現的事故是好事,以此邏輯,很遲才甩轆,亦證明條鐵路好捱得,這種管治風格好打得,大家風格好統一,臭味相投,關係不會出軌,只會一起「甩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