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談創作、創新、創意工業是很戇居的事。
開口埋口掛着「創意」在口邊扮潮的人多,真正在乎、懂得在乎、會得追求、有品味分辨的人,少之又少。
都不說創新及科技局全港馳名的最怕改壞名了,再講都氣短兼命短,但悲涼是其他非官方行業,本該擁抱創意的工業,其實都把它忽視得一文不值。沒有空間再發育兼被桎梏的創意細胞嚴重萎縮。就看廣告、電視、電影好了。
很簡單,刻意或不自知的繞過了創作,祇知一味製作,等同誅殺了創意的存在和價值。
Create與Produce,兩碼子的事,原來很多很多很多太多人分不清。
廣告,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用哪一隻眼去看,它都該是創意帶動的工業吧。錯!從幾時開始,它變成了媒體帶動(media-driven),而且越來越錯而不改。幾時開始,遊戲規則由面書、YouTube來定,他們要推出6秒廣告時段,廣告工業就前仆後繼去迎合,也沒有少少say去參與一下、討論一下,6 秒,夠什麼?又有幾多廣告信息、企劃,適合用6秒長的廣告?唔理,總之廣告客戶闔埋眼要大家齊齊弄多些「6 秒仙」來,祇要曝光,不求質量。這,是media主導。
創意在這裏面扮演的角色不太多,因為先天性都已沒怎考慮你。你可能會說,6個字一樣可以是一小說一故事,但又有幾多6字好小說呢?如果面書說新聞要用6秒講完,是否又要湧着配合?Form太局限內容,已經是本末倒置。你說這是世界潮流,避不過?
好。自從當了廣告導演,多了direct clients找我拍廣告,有些,知道要先有創作,才有製作,先有意念題材,才知要拍什麼。找我,因為我的創作背景,一舉兩得,我也會在製作之外,多收一項創作費,可以商量,不能免費。但有些經驗比較淺的廣告商,直接去找製作公司拍廣告,拍什麼,不知道。沒有story board沒有concept board什麼都沒有,總之你幫我拍短片啦。他們的想法是,直接找拍攝的,可繞過中間人,慳番給廣告公司那筆費用。要短片,就找製作單位,由製作的去度橋,等同要他們兼職創作。不可以嗎?可以,但很多製作公司從沒想過自己實非這方面的專業,也沒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於是一街都是製作,越來越少有創意、有production value的作品。
沒有創作,哪有好製作。
看CCTVB,一味製作,一味啤膠,全公司都是製作人,拍拍拍,剪剪剪,出街出街出街,流水作業。劇集不缺、節目不缺,就是創意長缺。為什麼?他們不要,就不重視,就不培育,就不投資,就不存在。
電影、港產片,有很多單位是製作人員,不是創作人員。早些年說沒有新導演,這些年有iPhone就當懂得拍片,然後電影金像獎最佳新導演的提名,由人丁單薄到迫爆玻璃。到導演有了,有沒有好編劇、創作一劇之本的軍隊?歐美日的電影工業都尊重編劇,荷里活的巨星會參加遊行支持編劇工會爭取更高薪酬待遇,好編劇=好創作,香港有幾多星級編劇?
拍攝工作簡易大眾化之後,造成車衣工人很多,設計師很少,前者操作死物硬件,後者本身是一件生生不息的軟件。如今香港的情況是很多裁縫,忘記了時裝設計師。很多裝修工人,不在乎室內設計師。當然也有裁縫具才華可勝任時裝設計師,但創作與製作一定是兩回事。
紙上談兵不切實際,要製作的去創作,是叫兵談兵,視野短,走不遠。
"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y there are so many shitty songs, and shitty TV shows, and shitty movies?I'll tell you why. Because it is really fucking hard to do a good one"。人人都懂寫字,莎士比亞不會更多,人人都拍影像,黑澤明不會大量面世。
香港不重視、不懂重視創意,是鐵一般的大白象,大家鬥反智麻木發雞盲而已。所以香港不會有塗鴉師Banksy可以創作一隻紅色大笨象警世,提醒我們有什麼在生活中大家鬥視而不見。
細說英王亨利八世統治時代的英劇《都鐸王朝》,把盛世掌權年輕專橫的好色君主寫得通透。其中一幕他找了名畫家Holbein替他的情婦畫裸體人像,國王的情婦卻是某王侯的未婚妻,王侯衝入畫畫現場大喝成何體統,卻被畫家修理趕走。不知姦情的懵佬還去找國王主持公道,陰陰嘴笑的亨利八世見綠帽未婚夫臉上一塊紅一塊瘀,完全沒想過要做包青天,大大聲送客說:「如果有七個農夫,我隨手便可封七個爵,但七個王爵加起來,都不能給我一個Holbein」。
很多官爵職位,有人則可填補,但創作人才,不可多得。可能因為"Art, freedom and creativity will change society faster than politics",三樣東西在這個城市都冇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