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係講錢啫 - 林夕

都係講錢啫 - 林夕

精神科疾病,以前經醫生與病人之間約定似的,有個不那麼嚇人,比較溫和的名字:叫情緒病。沒那麼嚴重又非常普遍的焦慮症驚恐症抑鬱症,都歸屬於精神科,這下不但嚇着了其他人,以為都會忽然失控發狂傷人之類,這也弄得患者本身自覺很嚴重,更不敢跟旁人提及,延誤了對症下藥的時間。
我印象中第一個稱精神病為情緒病的醫生是李誠教授,率先解除了大眾的成見,也降低了病者求醫的心理障礙。記得接近二十年前,我初患焦慮症,看李誠教授,教授想開個記者會介紹精神病種種,提議以我為樣板,讓我自述病況以及身心經歷,目的就是要讓公眾覺得:「這並非什麼驚世隱疾」。那時教授還擔心會不會影響到我的職業,人家會說我是精神病人啊,誰敢找我工作?可見當時普遍對精神科存有太多誇大了的誤解。
之後李誠再出了多本有關焦慮、抑鬱症的書籍,再其後,幫助認識這個症狀的專業書籍陸續有來,還包括病患者自述曾走過的心路歷程,有耐心看的人,至少也不會感到孤單,原來也有人跟我一樣,假如很多人都寂寞,自己就不那麼寂寞同樣道理。
如此一來,不必要的神秘嚇人面紗揭開後,很多人都會發覺,情緒科病人隨時有個在左近,只要不是泛泛之交,亦不用推心置腹,稍為提到失眠,話題一講開來,可能發覺彼此都是同病中人,大有那人就在燈火光猛處之嘆:「原來你也像我一樣?」然後開始熟絡,互相交流狀況。
以前甘國亮講過一個黑色笑話:「年輕時交換哪款球鞋流行,後來漸漸互相推介哪位醫生可靠。」如今推介醫生之範疇,又多了精神科,同病中人越來越多,見怪不怪,就不再忌諱了;比起十幾年前,懷疑情緒出了問題,成因莫名其妙,鬧起來如滔滔黃河水一發不可收拾,也不敢告人,真是悲欣交集。
所慶幸者,越來越少人視看精神科醫生為天大秘密,私家醫生預約也要兩個星期時間,診所人來人往。可惜者,私家醫生診金還好,但藥費不是一般人長期光顧可以負擔的。公立醫院看精神科,第一次輪候時間特長,來不及見醫生就已經惡化了,問診時間亦需時甚長,但一個對一百個,再負責的醫生也是無能為力。政府為改善醫療撥款,不知有沒有照顧精神科範疇?一個神經質篩選式派四千元,行政費四億,施捨一些去幫補精神科藥物藥費,保證能增進本港生產力,講來講去,都係講錢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