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中文口試,到底在考驗考生什麼能力,我一直在琢磨。
之前在臉書見過一條題目,問以下哪一個港鐵站最能呈現香港特色:旺角、黃大仙、迪士尼。席上幾個同學支吾以對,有人說「旺角好旺」、迪士尼音譯成中文故表現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論點一般,時間還有大把,大家開始自暴自棄。突然有人奇招突圍,說自己姓黃、父親和祖父也姓黃,樓下文具店老闆娘、小食店老闆剛好也姓黃,姓黃的人遍佈香港每一角落,相反旺角只是一隻角。姓黃的黃大仙,最能呈現香港特色。
只看這場景,當然覺得荒誕,若考試只訓練學生的詭辯能力,又有何益?多看幾條題目,發覺考生發揮空間也頗大,不一定是詭辯。例如另一題是:有哪一種顏色,最能代表香港的青少年?
十六七歲的少年,覺得題目非常艱難,全沒頭緒。我說我會選青色,青澀是少年的處境,不甘做兒童,卻又不是大人,像芒果和香蕉,生時是綠,熟時變黃,處於半生不熟的狀態,便是青色。吃下去有點酸,難入口,恰似少年性格未及圓熟,有時難以相處。但時間過去,這種青色便會消失,人也會成熟起來。
這種看似「吹水」的能力,要言之有物,其實考驗學生的聯想能力,平日的生活觀察與經驗,絕對有用,宅男一定吃虧。更好的是多看書,不過這要求有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