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Facebook不斷見到以「佛系」為題的各種改圖,大都言簡意賅,非常吸睛,往往引人發噱。經常見到的「不xx、不yy,緣分到了自然zzz」句式,刻劃了一種生活或處事態度,既客觀描述年輕世代流行凡事不較勁、寡慾知足的「淡然無執」,也主觀批判他們消極逃避、不負責任、懶散hea爆的宅居心態。唯無論如何,若以為這種「佛系」描繪跟佛教徒有甚麼必然關係,那只能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筆者以「過來人」的體會而言,現實中不少佛教徒,可真沒那麼隨緣,反而口裏說「不執着」,但實際執着比任何人都多,幾達「生人勿近」的地步,身邊沒他們那份「慧根」的親友,只好盡量同情遷就。
於此無意一竹篙盡打一船佛教徒,但也不妨探討一些惹人煩厭詬病的佛教生態。有一類佛教徒,心性喧鬧不堪、毫不「淡然」,原因是他們習慣架床疊屋地建立規矩事相,從而自覺「清淨」。是即所謂的「清淨」,乃靠生活中堆砌種種規範和概念,並將自己淹沒於虛擬的規條而達至。《六祖壇經》名句「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本為智慧之語,但佛門弟子勉強把自以為的「菩提」添為生活規範,卻是大愚之舉。
諸如碰到出家僧尼時如何問訊請安、茹素應否吃蔥蒜雞蛋、念經唱讚的聲量大小、走路姿態與步伐緩急、用餐規矩以至論資排輩等大堆規條,都成為許多佛教徒的「學佛」內容,反而於佛經義理則不甚了了,對着既玄且禪的佛偈,只有恭敬膜拜的份兒,但怪自己罪孽深重、欠缺慧根理解,還是勤消業障、多造功德為尚。因此,經常見到的佛門項目,便是修建佛寺、供奉長生祿位、放生、點燈、抄經、上頭炷香等,規矩繁多、價目不一。捐獻佛寺興建的,可獲恩准於柱樑瓦片寫上「張三闔家平安」,而且明碼實價,像買紅館演唱會門票一樣,靠近三寶佛像的便如握手位的VIP席、遠離佛像的則如山頂位,價目清楚區分,童叟無欺。至於放生烏龜,亦有在龜殼上刻上「李四延年益壽」、再把刻字塗金的,而龜是放於淡水抑或鹹水,都無緊要,反正有佛力加庇;放生魚類的,也不管供應商讓他們於上流熱熱鬧鬧地唱誦一輪把魚放生,卻早於下流結網再捕,循環再售予另一團體,橫豎他們造孽還是自作自受。此於「清淨」之餘,明顯多了一份鴻圖厲行,祈求「福慧雙全」,既慕清涼淨土,亦保妻財子祿。我執之重,亦非「佛系青年」所能及矣。
如此生態漸成常態,偶有批評如此「學佛」內容實為鼓吹我執、不合經教,即被視如為生態帶來災難影響之入侵物種、或譏為波旬子孫。如此局面,跟不少教徒自動放棄深入理解教義和修持,而孜孜不倦於消業障、造功德之層次有關。直至近年,仍有行蹤遍全球的著名法師大聲疾呼「不要佛學,只要學佛」,委實荒謬之極。譬如學哲學的,雖鮮有希望成為「哲學家」,卻都對柏拉圖、笛卡兒、康德等論說,認真研究,這還不過是深植學養的基本態度;偏偏「學佛」的,不少志高願宏,冀望能自覺覺他、成就慧命,但面對三藏經教、止觀法門,卻可以忽然「佛系」起來,秉持「不讀經、不打坐,緣分到了自然福慧充滿」的理念。
佛門山頭多,擁有萬計粉絲信徒的明星級法師也不少。在個別教徒眼中,批評佛門、指責出家人,都是「罪大惡極」之舉,竭力護持便順理成章成為他們「學佛」的內容之一,深恐若不挺身而出,也無端沾染了惡業。然而於此大是大非的時代,對於靠邊站的和尚尼姑,批評又豈止宗教事宜?若因恪守教條而泯滅良知、判別是非的能力,更誠為可惜。這種撲出來捨身護主的虔誠信眾,此一刻還因師門受辱而破口大罵,下一秒則已如上鏈公仔般唱讚「南無阿彌陀佛」,口誦忍辱負重、慈悲為懷、廣弘佛法的頌文,其實思想包袱負荷甚重,顯然不及隨性無知的「佛系青年」那麼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