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在跟特朗普及文在寅舉行𥧌會前匆匆訪問北京,還跟習大大伉儷來個合照。這個安排及場景讓我想到剛看完的一本書《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想到這書是因為當中的一幕跟21世紀發生的事居然形神俱似。
先介紹一下《從漢城到燕京》。書的作者是台大歷史系博士班研究生吳政緯。它不是嚴肅的學術著作,用上說故事的手法講述中朝日之間的關係,重點則在朝鮮跟中國王朝糾纏不清的歷史淵源,還有朝貢關係的虛虛實實。朝鮮使者到燕京除了向宗主國進貢以外,也是他們了解天朝大國以至世界的機會。因為只有到燕京,朝鮮官員才有較多機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走出封閉的半島視野。
「故事」一開始說的是壬辰倭亂、或萬曆朝鮮之役又或是文祿‧慶長之役。這三個不同的名字指的是同一場戰役,那就是豐臣秀吉舉兵十六萬進攻朝鮮並希望以此為跳板侵略中國大陸的重大戰役。當時是1592年,豐臣秀吉大軍登陸釜山後北上,才20天就攻佔朝鮮首都漢城,朝鮮宣祖國王逃到中朝邊境的義州,兵盡糧絕,必須乞求上國明朝發兵援助以免亡國。他決定派出鴻儒碩學鄭崑壽作為「朝天使」(朝貢天朝使節)向萬曆皇帝請救兵。
作者對這次求援之行說得相當詳細,朝天使鄭崑壽帶了三位通事(翻譯)隨團,並帶上白銀一百七十両作為路費及「人情」,打點上下關係。而為了趕路,使團日夜兼程,把原本需時45日的行程縮短至25日就到達北京使節居住的玉河館。
只是,乞求援兵的過程遠比想像中複雜(絕非如電視劇所說那樣全體明廷官員義憤填膺支持出兵)。使團抵京後三日,鄭崑壽才見到兵部尚書石星,算是得到兵援的初步承諾。但朝廷內絕不是一面倒支持向朝鮮派援兵,不少官員反對出兵,認為朝鮮戰事是「日朝兩夷相戰」,跟大明無關,明廷只需做好邊境防衞即可。主戰主和派在朝上始終各不相讓,最後得由萬曆帝定調決定承擔宗主國的責任,派明軍入朝對抗日軍。
從承諾派軍到明軍真正出師花了大半年時間。儘管明軍迅速奪回平壤,但戰況始終沒有決定性的結果,一直打打停停,期間明廷跟朝鮮之間有不少齟齬,多位明朝官員對朝鮮沒有在兵員、軍糧供應上多盡責任感到不滿,常有撤軍之議。朝鮮為了穩住強援,戰爭期間幾乎每幾個月就派使者到北京求情及穩住局勢,不少使者還出動眼淚攻勢向明廷乞援,說:「小邦兵少糧乏,計無奈何,只仰天朝如父母矣」。
北韓以中國作後盾
還好,明朝貫徹兵援朝鮮的戰略,到1598年因為豐臣秀吉逝世,日軍失去主帥及最重要的主戰者,便決定自朝鮮撤軍。經此一役,朝鮮對明朝感恩戴德,即使後來明朝被滿洲人所滅,朝鮮仍奉明為正朔。
看過這段歷史,只覺得金正恩今次突然出訪北京理所當然。要知道金家王朝的軍力也許不像當年的朝鮮般不堪一擊,但面對南韓及它背後的美國實力相距甚遠,比當年面對豐臣秀吉的十六萬大軍還要凶險。在這樣的情勢下,北韓不可能不向天朝求援,金正恩也不可能不到北京走一趟,希望中國成為他的後盾,好令北韓在元首峯會上有更多牌可以打。朝貢體系也許不再存在,但朝貢關係背後的地緣政治因素卻沒有過時,16世紀如是,21世紀仍是如此,只是對手從日本換上了美國。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