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都是這樣說話的 - 馮睎乾

高人都是這樣說話的 - 馮睎乾

漫不經心的笑位最好笑。《馬可福音》記耶穌行神跡,醫好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後,想保持低調,囑咐群眾不要說出去。但經文說:「他越囑咐,他們便宣揚得越多。」(hoson de autois diestelleto, autoi mallon perissoteron ekerusson)每次看也忍不住笑。耶穌有什麼感受呢?若說他刻意這樣做,目的是誘導群眾把神跡傳揚得更落力,也非全無可能──畢竟耶穌也不像那麼失策。
言不由衷,現代人可能覺得大有問題,選議員更會被DQ,古人卻沒這種道德糾結,只要有正當動機,絕不介意裝模作樣。像孔子說謊,非但不怕人家識穿,更刻意讓對方知道,《論語》記載:「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說病了,但傳話者一出門,他就取瑟自彈自唱,讓孺悲知道生病只是托辭。《論語》沒明言孔子何以不見孺悲,想必是孺悲這個人有些問題。換了是普通人,托病也就完事;但萬世師表非浪得虛名,他自彈自唱,就是要刺激孺悲思考,讓他反省,即孟子所謂「不屑之教誨」,亦如《韓詩外傳》所謂「君子之告人也微」。
「微」即「隱晦」,向來覺得《韓詩外傳》此章極妙(事亦見《說苑》和《呂氏春秋》)。話說周公輔成王時,管叔蔡叔謀反,有人來見周公,想勸他出兵討伐,但擔心進言會招致殺身之禍,於是客人故意不入,待周公相問,才說:「在外即言外,在內即言內,入乎將毋?」(「入乎將毋」即「入來嗎」)周公說:「請入。」客曰:「立即言義,坐即言仁,坐乎將毋?」周公曰:「請坐。」客曰:「疾言則翕翕,徐言則不聞,言乎將毋?」(說得急則囉唆,說得慢你又不聽,說不說好呢?)說到這裏,彷彿什麼也沒說,但聰明的周公已猜到了,恭敬地答:「明白!」翌日即興師而誅管蔡。
高人無論說反話、假話,抑或不說話,都能達到目的,真厲害。可惜世上已無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