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四日剛過,來談些應景的吧。兒童文學,還是留給兒童自己創作好了,正如軍旅文學原該由當過兵去搞,其餘畢竟假惺惺。我知我知,大有諷刺而雋永的《格林童話》和《愛麗絲夢遊仙境》諸殿堂級作品在,但那是聰明人寫給聰明人看的,兒童被借來過橋而已,長大後才發現其中精妙之處,撫心自問,當初真愛讀嗎?幾乎一懂事便嫌它幼稚,受歡迎是《哈利波特》之類,反映人性自幼好戰。
最遲考上小學的年紀已不需要童書吧,說有需要亦只家長教師一廂情願。我想起日本電影《搶錢家族》一幕,小姊弟半夜被孤寒父母帶到已休業的遊樂場,每逢木馬旋轉到視線所及,小姊弟作狀揮手歡笑,轉過頭其實毫不樂在其中;時下兒童文學大概類似這廉價溫馨,孩子為了應酬父母敷衍一下,父母安安樂樂,作者更乾脆是寫不出成熟作品便以為可騙騙孩子。孩子沒那麼好騙。
中國傳統沒兒童文學,勉強拉四大奇書充數,又驚誨盜誨淫,於是所謂專家們來幫倒忙,搞出潔淨版。我中學時讀孫述宇教授《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一頭霧水,原來起初接觸的《水滸傳》雖看似原文,卻刪去了吃人肉、殺人越貨等情節,害我無法明白孫書所論述的「強盜心態」,改編者扭曲文化史累人不淺。
不用過度保護,小朋友完全能夠接受殘酷現實──我並非感慨世風日下陳腔濫調講反話,只是客觀陳述。例如和孩子談某位人物,劈頭總被問「死咗未」、「幾多歲死」、「佢點死」。死生亦大矣,沒有比它更值得關注,只不過成年人自己怕得諱莫如深,還深恐孩子受污染似的,殊不知純潔本百無禁忌。另一項愈關注愈變成避談的,自然是錢。我帶兒子往台北探望王澤(他們是《老夫子》fans),聊起最喜歡角色,小兒子搶答趙先生──常常飾演醫生、老闆的那光頭佬,弄得我作為爸爸頗尷尬,怎可能舉個為富不仁的反派?王澤倒微笑點頭說:「因為老趙有錢是不是?童心很天真很直接的,有錢就是好嘛。」難怪這本漫畫歷久不衰,它毫不掩飾主角們為口奔馳、貪小便宜,老夫子還會對臭飛以暴易暴,老夫子甚至會死……統統小孩子根本一早知道,而《老夫子》從沒被視為正規兒童文學。
死心眼要搞正規兒童文學,回到本篇首段的「當過兵」立論,心水清讀者或問:我們以前都做過小孩子,怎沒資格寫?以前,以前你腳板放得上頭殼頂啦,你現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