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在評核醫生資格、規管紀律的醫委會研訊醫生失職、失德,曠日持久,予人以「醫醫相衞」之嫌。擾攘三年,立法會卒之通過針對此等指控之改革方案。然而「醫醫相衞」為人詬病又豈止於拖延研訊而已,架設保護圍牆、導致醫療人手短缺,既危及香港人的健康更加重病人的負擔。不拆卸圍牆又豈能對症下藥哉?
業界主導研訊惹人猜疑
當前改革只從兩方面着力:一、加快研訊流程:醫委會編制從28人擴充至32人;二、安撫業界,釋除引入大陸醫生的疑慮:降低政府在醫委會扮演的角色,新增的4人來自業外,分別由病人組織及消委會而非政府提名。
截至16年底,投訴醫生失職、失德的個案積壓至940宗,而研訊每宗個案平均需時72個月!「遲來的公義即是了無公義」(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加以業界醫生主導研訊,自己人查自己人,怎不滋生「醫醫相衞」之疑慮?
雖說人多好辦事,然而梁智鴻及蔡堅這兩位醫學會前會長分別指出,當前癥結並非研訊委員會不夠人,而是德高望重、勝任研訊重責的醫生都忙得不可開交,難以撥冗參與研訊。即以2017年而言,紀律研訊開了38天會,主席出席了15天,次數最高,但也不到會期的三分一。擴充編制,但新增成員皆為業外人,此又豈能加快研訊?
業界有官家操控醫委會之憂,皆因梁振英化香港大學校監之虛銜為實權,操控校委會,否決陳文敏為副校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業界(尤其是年輕醫生)慌怕官家重施木馬屠城之計操控醫委會,放寬考核條例引入大陸醫生。
增海外專家縮研訊流程
醫療人手緊絀、醫療收費高昂,為了香港人的福祉,引入合資格的外援,誰曰不宜?只是自1996年起醫委會即架起保護圍牆,不再承認英聯邦醫生資格,外地醫生須通過本土考試方能執業。21年來雖有3,580人應試,考試合格而完成實習得以執業者僅368人,成功率只約一成。港大、中大醫學院每年訓練約470名醫生,大致跟人口增幅同步,卻落後於人口老化而衍生的醫療需求。不拆卸保護圍牆,讓更多外地醫生來港執業又何異於草菅人命?
釋除公眾對「醫醫相衞」的疑慮,辦法清楚不過。要麼,一視同仁,外地或本地訓練的醫生皆得通過考核方能執業;要麼,一如港英舊貫,讓跟香港水平相若地區的醫生來港執業。與此同時,更應讓外地專家加入研訊工作。此舉除了有助縮短研訊流程、鞏固醫委會的公信力,更能確保醫療水平符合國際標準。
事實上,外地專家已參與考核外地醫生的執業試,邀請他們作紀律研訊順理而成章。醫委會不是強調,研訊嚴謹,一如法庭聆訊嗎?打從第一天起,終審庭即有外地法官參與審判,以確保司法宗承普通法道統。醫療服務若要追上世界一流水平,無論是考核執業資格或紀律研訊又焉能沒有外地專家的參與?
周一至周六刊出
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