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的「氛圍」 - 古德明

李克強的「氛圍」 - 古德明

三月二十日,中共總理李克強宣布:「我願意在中日關係持續改善勢頭的氛圍中,積極考慮今年上半年結合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正式訪問日本。」這段現代漢語真令人歎為觀止。
按中文有「氣氛」而無「氛圍」。《說苑》卷十八說,聖君為政,關心天文地理人情,故須「登靈臺(觀天臺)以望氣氛」等等。「氣」是氣象,「氛」是預示凶吉的雲氣,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晉國大夫伯夙擔心楚國來襲,說道:「楚氛甚惡,懼難。」這「氣氛」現在常引伸解作某個環境給人的感覺,例如巴金《寒夜》第十六章寫抗戰時期:「往日那種平靜、愉快的氣氛已經消失。」
現代漢語的「氛圍」,和「氣氛」的引伸義相同,但卻是向日本學舌。日本以「氛圍氣」(fun'iki)譯英文的atmosphere,而英文那個atmos原義是「蒸氣」,sphere是「球」或「範圍」。我不知道李克強為什麼捨中取日,不說「氣氛」而說「氛圍」。無論如何,現在試把他那段四十五字現代漢語改為三十一字中文,供讀者比較:「中日關係漸見好轉,我有意趁今年上半年中日韓領袖會議,正式赴日本訪問。」
當然,愛「氛圍」的不止是李克強。香港教育局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就有以下一節:「促進校園閱讀氛圍」。從前,香港人多說「閱讀風氣」。但「風氣」、「氣氛」等詞一不夠高深,二不夠下流,現代漢語人還是改說「氛圍」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