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廣東話,出去講!」香港某幼稚園,有教師這樣對學生說。不止此,這教師還下令:誰發現有同學講廣東話,就要告發。
以上情況,是一位教琴老師在社交網站披露的。她有個說普通話的K3學生,跟她提及幼稚園的廣東話禁令,且坦承告發過同學。教琴老師循循善誘,曉以大義,幸好小孩子也明事理,終承諾不再舉報同學。這樣「反洗腦」可謂用心良苦,但普通話的洪流,崩渹而至,決堤只是早晚的事。請看廣州。
四五年前,跟廣州友人談及粵語的未來,他就說:今日廣州,明日香港。八十年代起,廣州的小學已規定每周一堂普通話;九十年代,部分中小學開始禁止學生在校園內使用粵語,違規者會被扣操行分,所謂「說二十句粵語,三好學生無緣」。在學校受了這樣的「教育」後,孩子回到家裏,即使不扣分也不想再用粵語了。
前日又看見一廣州網友慨歎:讀小六那年,學校規定下課也要說普通話,當時大家都不當一回事,到高中才發覺有同學的廣東話已發音不正,如「垂直」讀成「隨直」,他們對着懂得廣東話的外省同學,也會主動講普通話。今天,廣東省所有學校已完美過渡到普通話教學,不少新一代廣州人已不懂粵語。算一算,粵語在廣州由失守到衰亡,不用二十年。香港恐怕也捱不到2046。
怎樣保住這種垂死的方言呢?防微杜漸是最重要的──留心下一代的「教育」,然後像教琴老師那樣耐心地「反洗腦」。香港家長也可在家中多播一些自己鍾愛的廣東歌,新舊不拘,還有粵語大師周星馳的作品。至於理論或口號,如吹噓粵語有多古老,或標榜什麼華夏正音,可免則免。菩提老祖說:「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嘅咩?」同理,愛一種語言也不需理由,何況那是母語,不但體現自己族群的文化,還盛載生命的回憶。在香港遇上說普通話的朋友,不要焦躁,笑着教他們廣東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