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影迷應該記得,咸豐年間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經用過高山劇場作放映場地,除了怨聲載道四個字,沒有更貼切形容,半露天與飛舞蚊子及嬉戲街童分享銀色盛宴的慘烈經驗,午夜夢迴猶有餘悸。別的不敢講,此項優秀的上山下鄉傳統倒是承續至今,打開節目表,天腳底的李兆基會議中心和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撲面而來,幸好後者單單放映我敬而遠之的蔡明亮VR《家在蘭若寺》,乖乖聽從「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幽閉恐懼症、癲癇症、身體不適受藥物或酒精影響等觀眾,以及孕婦」不宜觀看的建議,否則活動範圍通常只限港島中區的溫室嬌花為飽眼福,不辭勞苦翻山越嶺的探險地標又添一個。滲透校園的作派,大概是鼓勵年輕人多多參與,原則上值得支持,不過不排除有引狼入室隱憂,間接催生MeToo,譬如那天去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看《最後相愛的日子》,無懼兇猛冷氣的莘莘學子若無其事穿百慕達進場,打出一條條誘人犯罪的青春毛腿,便慘遭目露淫光的潛伏色魔睇蝕,差一點集體登上突發風化新聞版。
至於九龍灣星影匯,無論如何都不必客氣了,恨睇《觸目驚心:78/52大解密》恨到發燒都冇商量,冒着被希治閣粉絲俱樂部吊銷永久會員證風險,也不肯貿貿然參加光影遠足旅行 ──六十年代Burt Bacharach有首電台熱播的流行曲叫《火車和船和飛機》,冥冥中宣告了去這裏看戲,必須依賴各種海陸空交通公具的沉痛真相。不能教老狗新玩意啊,直到復活節長周末在文化中心寖住看了幾場舊片,才總算賓至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