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淪陷 團體斥水客無助經濟

上水淪陷 團體斥水客無助經濟

【本報訊】自由行攻陷的不只藥房、金舖及商場,還有水貨客重地上水。多年來,各種打擊水貨客的行動,包括取消一周多行、限奶令、港鐵站設置大型電子磅、興建新田購物城、網民自發的「光復行動」等,仍無助上水脫離困境,上水淪陷依然。「北區水貨客關注組」發言人梁金成直言,「係每況愈下,我真係睇唔到有(刺激經濟)」。
水貨客關注組在2012年成立,舉辦過多次光復行動,抗議水貨客及促政府改善問題。梁金成指,自由行政策最初為吸引具消費力的旅客來港,但隨着2009年一簽多行實施,「就好事變壞事喇」。水貨客由以往主打衣物及電子儀器等改為「乜都帶」,多年來他看過最「離譜」的水貨,有塗改液、衞生巾及避孕套等;2013年實施限奶令,確令水貨客減少運奶粉,「係少咗,但𠵱家都仲可以散到奶粉嘅」。

港鐵職員棄用電子磅

一簽多行在2015年改為一簽一行,問題仍未解決,根據關注組統計,上水石湖墟水貨店數目持續上升,由2015年的241間升至今年1月的317間。水貨客近年轉型為代購,散貨及執貨「要塞」由上水站C出口空地改為直接在石湖墟商店門前,藥妝店外是一串又一串長長的篋陣。
港鐵上水站出口原設有電子磅,避免水貨客大量運貨,現時已形同虛設。梁曾就此向港鐵職員查詢,「佢哋話𠵱家係用肉眼判斷,港鐵請啲人非常犀利,佢對眼就係磅」。由立法會議員黃定光牽頭的新田購物城今年2月試業,然而門庭疏落,無助分流上水的水貨客。
梁說明白內地旅客增加能帶動本港經濟,「但帶貨唔會帶動經濟㗎嘛,利益都係落喺水貨店業主同啲水貨組織,對呢一區有帶嚟乜好處呢,有冇個環境改善咗?」
■記者伍雅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