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自由行大軍救市 藥房激增 金舖勁賺 攻陷全港 搶高物價租金

疫後自由行大軍救市 藥房激增 金舖勁賺 
攻陷全港 搶高物價租金

【沙士15周年之經濟危與機】
【本報訊】2003年內地陸續開放自由行,內地客來港大批掃貨,奢侈品、日用品及藥妝等無一倖免,但受惠的似也只集中於這幾個行業。藥房數量由2002年的398間,急升至去年614間,15年急增216間,增幅逾五成。有金行生意額則由每年9億元,激增至13/14年度高峯期的40億元。開放自由行至今已15年,內地客購物模式亦有所改變,日用品越買越貴,但金器首飾卻轉趨大眾化。
記者:伍雅謙 袁楚雙

2003年8月沙士過後,內地客爆發壓抑多時的購買力,狂掃金器珠寶。

根據衞生署資料,直至2017年底,本港屬於「獲授權毒藥銷售商」的註冊藥房有614間,現時沙田約有35間、銅鑼灣16間、上水31間、尖沙嘴24間及旺角58間。單單這5個遊客區,藥房數量已達164間,佔全港藥房數量27%,還未計算只能銷售一般傷風感冒藥的藥坊。
港九藥房總商會副會長劉愛國(圖)指,新增的藥房集中在遊客區,以服務內地客為主,譬如沙士前旺角只有約30間藥房,現時增加約一倍,「旺角區做街坊生意,廿幾30間藥房已經好足夠啦」。他指,內地客到藥房購物,離不開傷風感冒藥、日用品及奶粉等,同時亦「越買越高級」,現時10餘元的平價日用品看不上眼。

「佢哋一人抬60罐奶粉」

翻查資料,內地多次爆出有問題奶粉,刺激內地人來港瘋搶奶粉,本港奶粉荒最嚴重是2013年實施限奶令前,劉指當時連主力街坊生意的藥房,亦出現奶粉短缺,每日均收到港媽電話查詢存貨,「10個客人有8個買奶粉」,入貨量要急增4至5倍。他憶述當年有內地客一次過購買5箱奶粉,背一箱,雙手各抽兩箱,一人便抬走60罐奶粉,「佢哋好大力,我哋一箱都搬唔到啦」。
劉坦言,以往日賣15至20箱奶粉,佔六至七成是內地顧客,直至2013年實施限奶令後,現時僅日賣1至2罐,生意大跌。惟他承認限奶令對香港較佳,「啲媽咪個個都買到奶粉」。他認為,自由行雖令藥房生意大增,但同時搶高物價,日用品每年都有2%至10%加幅,對民生未必有益。
鐘錶金行是另一個自由行受惠行業。謝瑞麟副主席伍綺琴表示,謝瑞麟的營業額由2002/03年度每年約9億元,激增至2013/14年度約40億元,直至近年回落後一直未重回高位。業績顯示,謝瑞麟2016/17年全年營業額按年下降3.6%至34.11億元。零售市道暢旺,伴之而來是業主加租,她指以尖沙嘴旗鑑店為例,租金已由2003年至今升了兩倍。

金行:當年烏蠅仲多過人

伍稱,當年沙士本港市道靜如死水,旗下店舖試過全日沒有一個客人到訪,「烏蠅飛入嚟仲多過人」,有客到又小心翼翼,清潔工夫做足,衞生意識升至警戒水平,伍形容,當年大家都把心思放在抗疫,根本沒有消費購物的心情。不過隨着沙士消退,內地推出便利兩地經商的CEPA,開放自由行城市,救回經濟。沙士前客源主要是港人與歐美日等國際旅客,兩者各佔一半;沙士後內地客湧港改變了客源組合,變成逾一半客人都是內地客。
「(沙士)以前一日大約10枱客;沙士可能一枱都冇;(沙士)之後每日有10至20枱!」伍形容分別非常明顯,「(客人)真係笑哈哈、心情好輕鬆」,同時爆發出因疫症而壓抑多時的購買力,大型珠寶金器每件7位數字,內地客仍買得豪爽,前線員工取出10多隻不同款式的金鈪供客人挑選,內地客竟會全數購入。
不過內地客豪買盛況不再,伍指內地旅客後來多往海外旅遊,見多識廣後購買行為也有改變,「初初送禮為主,鍾情大件(嘅金器),後來轉為自用」,更着重工藝和設計,款式及價錢也日益大眾化。

內地多次爆出有問題奶粉,刺激內地人來港瘋搶,2013年政府實施限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