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看《打死不離歌星夢》(Secret Superstar)和《聖鹿獵殺》(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彷彿見到銅幣的兩面,很奇妙。兩齣電影皆有母親角色,一冷一熱,恰成強烈對比:梅赫維亞在前者演柔弱而慈愛的文盲主婦,妮歌潔曼在後者演冷漠而理智的眼科醫生。你以為有個醫生媽媽就「贏在起跑線」?但戲如人生,峰迴路轉,什麼因生出什麼果,不是凡夫俗子能夠逆料的。
先談談較冷門怪誕的《聖鹿獵殺》。心臟科權威和太太有兩個孩子,看似美滿,但家人關係淡漠疏離,爸爸反而常常約會一個十六歲少年,無所不談,還以為又是一齣《Call Me by Your Name》,幸好不是。那神秘兮兮的少年,逐步入侵醫生一家,引發連串不可思議的怪事。細節不談,以免劇透,總之到了最後,父親必須殺一家庭成員,為自己贖罪,而身為人母的妮歌潔曼為求自保,居然在床上對丈夫說:「殺一個孩子也很合邏輯,反正可以再生一個。」我明白這是無懈可擊的邏輯,但依然忍不住笑。對,這部cult片有不少無情的笑位,但不知是否觀眾神經繃得太緊,總是沒什麼人笑。有這樣的阿媽,子女下場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打死不離歌星夢》的媽媽截然不同,懷上女兒時,丈夫本叫她打胎,但她誓死不從,終於保住腹中塊肉──即本片女主角。電影其實很老土,依然是追星逐夢的套路,結尾也超現實,但勝在拍得勵志感人,且反映了印度女性飽受欺壓的慘況,富有警世意義。故事講十四歲少女天生一副好嗓子,兼擅作曲,無奈父親專橫,禁止她公開表演,少女只好隱姓埋名,蒙着臉對電腦自彈自唱,把片段上載YouTube。才華是掩不住的,她的演出瞬間引爆網絡,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然而好景不常,這時候惡父要把她嫁到沙地阿拉伯,而唯一能拯救少女的人,就是常被丈夫毒打的慈母……
全片最大的張力,在母親的抉擇:離婚,抑或不離婚?印度的離婚率一向偏低,直至近年「西化」,才有上升趨勢。離婚率低,不代表幸福指數高,只因很多婦女離婚後無法生活,才什麼也逆來順受。畢竟在監牢和露宿之間,很多人寧選監牢。印度女性地位有多低呢?前幾年還有人覺得,岳丈岳母到訪女婿的家,是不該吃喝的。女人紅杏出牆,隨時死路一條,像上周一則新聞:印度北方州有男人發現妻子偷漢,一氣之下,將妻子雙手綑綁,吊在樹上鞭打一百下,甚至任由圍觀群眾非禮妻子。印度亦有所謂「榮譽殺人」,嚴懲那些「有辱門楣」的女人,有時由卡普長老會(khap panchayat,由鄉村長老組成的種姓理事會)下令執法,但多數由家人操刀,親自清理門戶,最可怕的是,當地村民往往視為理所當然。
戲內的媽媽長年被丈夫虐待,像女兒所說,「連呼吸也沒自由」,然而當離婚的機會近在眼前,卻又不敢貿然接受,反寧願犧牲自己和兒女的人生。我初看也有點愕然,但細想一下印度社會氛圍,又覺得合情合理。怕贏,才會輸。智利導演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說過:「籠中出生的鳥相信飛行是病。」(Los pájaros nacidos en jaula creen que volar es una enfermedad)這句話講得太好了。《聖鹿獵殺》是個關於「正義」的寓言,《打死不離歌星夢》也不妨視為有關「抗爭」的寓言。阻礙社會前進的,往往不是霸道的父親大人,而是因為怯懦而拖子女後腿的母親,即社會上善良而啞忍的大多數人。這些「母親」知道世界不完美,但接受它不完美,甚至希望下一輩也接受,令社會的病代代相傳。有妮歌潔曼那種自私的媽媽,固然冇運行,但世上多數母親都是梅赫維亞。能怪她們嗎?畢竟她們也是受害者。《打死不離歌星夢》看似勵志,細想則令人氣餒──少女若非天才,她和媽媽其實插翼難飛。講理想,首先要有實力。下一代想改變社會,必先增強自己的實力,阿媽才夠膽跟你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