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年齡的增長,飲食習慣不斷地改變,由從前的大吃大喝,變成當今的淺嘗而已。
可以說是挑剔嗎?也不盡然,好吃的多吃幾口,不喜歡的完全不去碰,不算是選精擇肥,吃多吃少罷了。
最怕的是被請客時,桌上出現的鮑參肚翅,我一看到就想跑開。不管是做得多精美,總之引不起我的食欲,見到蒸出來的一條石斑之類的海魚,最想吃的是碟底的魚汁,淋在白飯上,美味之極。
從前一點飯也不吃的我,只顧喝酒,當今卻深愛那碗香噴噴的白飯,就算擺着山珍海味,也要求來一碗白飯,這個轉變最大。
怪不得國內人士說年紀大了都會變成「主食控」,主食指飯類或麵類,而控就是發狂的意思,成為麵痴飯痴。
這是怎麼造成?在外旅行的時間多,晚宴不吃飽的話,半夜三更餓起來不是好玩的事,叫酒店服務很煩,不但不好吃,而且要等個老半天才送上來,扒一兩口就放下,浪費得很。
所以被請客時不管多飽,會把桌上吃剩的菜餸打包起,或者請侍者另來一兩個饅頭,如果不餓就不去碰,反正來個保險也好。
在國內旅行時不這麼做是不行的,第一道菜上的總是三文魚刺身,啊,怎麼吃得進肚?菜不斷地上,杯盤重叠,也多數沒有一樣想舉筷去夾,麵是我這個麵痴最愛吃的,上次去福建做活動時,我就早一點去外頭叫個麵吃,如果不出街,就在酒店餐廳來一客炒麵填肚,反正應酬飯是吃不下的。雖然有各式各樣的海鮮,但蒸一尾魚,怎麼也蒸不過香港的好。
到了外國,日本的旅館大餐雖佳,什麼都有,我也只會擇幾樣嘗嘗。東西實在太豐富了,但總等不及,請侍女來一碗白飯,一碟泡菜,一碗麵醬湯,餓也可以任添,日本餐不會吃不飽的。
去了法國有點麻煩,一餐總要吃上兩三個鐘。並不是每一道菜都是自己喜歡的,試一試就放下刀叉。等菜上桌時,麵包熱騰騰,好的餐廳一定自己烘麵包,都有水準,加上那上等的牛油,正餐未開始已經填滿肚子,吃法國菜時一向是不必打包回房間的。
意大利餐最隨和,總之有各種美味的意粉可以填肚。他們的火腿也出色,其實意粉和火腿已經可以解決一切,再不然來碟意大利雲吞,他們的包得很小很小,每粒都是迷你形的,好吃得很。加上飯前已灌了幾杯猛烈的Grappa,輕飄飄地吃什麼都快樂得很。
印度菜一點也不簡單,別以為全是咖喱,花樣可真多,但也不全是合口味的,試了一下就算了,最好的是那缽羊肉焗飯,做得可真精采,用一個銀製的餐器裝着,上面一層麵包皮封密,打開之後香氣撲鼻,淋一點咖喱汁,就能解決一餐。
當今,令我忘記白飯的,也只有韓國菜,一開始就是十幾二十種免費小菜,總有幾道可以淺嘗的,來一杯土炮馬格利,更能打開胃口。接着是生牛肉,他們用雪梨、大蒜和芝麻油及蜜糖拌着,不知比洋人的韃靼高出多少倍,另有醬汁蒸魚、牛筋牛腩燉湯,好吃東西數之不盡,以為韓國只有Kimchi和烤肉的人是個大儍瓜。
吃韓國菜時,唯一能引我吃一口白飯的,是當醬油螃蟹上桌時,望着那蟹殼裏面金黃的膏,忍不住也要掐一口白飯放進去撈,那種美味,令我覺得吃韓國菜最滿足,而且百食不厭。
回到香港,在我腳傷時,住了兩禮拜的醫院,餐廳裏的煲仔飯是著名的,友人來探望我,目的也是那煲鹹魚肉餅有飯焦的佳餚。
有時請人去「生記」的阿芬那裏煮一大碗粥來吃,加魚卜、生魚片、肉丸、豬肝、豬心,那不是一碗粥,是一場盛宴。
當然各類的點心食之不盡,陸羽的豬膶燒賣、蝦餃和粉果、炸醬撈麵、白肺湯和咕嚕肉等等,再無食欲,看到了都會吞個乾乾淨淨,再加上四両炸雲腿,口水流個不停。
鹿鳴春的炸雙冬(冬筍、冬菜)加魚鬆、燒餅夾牛肉、炸元蹄、京燒羊肉、芫荽炒喉管、酒糟鵝肝等等,我不會淺嚐,只會大吃,最後來個山東大包,再飽也能吃得下。
還是從天香樓打包的吃得過癮,醬鴨、馬蘭頭、鴨舌頭、蟹粉炒蝦仁、烤田雞腿、鹹肉塌菜、鴨子雲吞湯,就算不吃這些,來一碟他們泡的醬蘿蔔,已是人間美味。
簡單一點,到美華餐廳來兩個大粢飯,裏面包的油炸鬼是炸了兩次的,爽脆無比,還添榨菜和大量的肉鬆,另外還有那碗鹹豆漿及油豆腐粉絲……最可惜他們做的蛤蜊燉蛋不能打包。
住醫院,住出一個大胖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