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蘇富比拍賣一張張大千的《桃花源》尺幅巨大,山高水長,桃花嫣然,氣象萬千,結果也拍出了個氣象萬千的價錢:兩億四千萬。預展的時候我去看畫,竟有故人來之感,後來才想起這幅畫從前掛在楊凡的攝影室中,三十年前已見過。
今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有一幅趙無極1986年作品《桃花源》,雖是抽象畫,但只要你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將文字套入畫中,就可以看出畫家受《桃花源記》影響而下筆,半壁畫面隱然密實的山巖,旁邊突然有光射出,色調明媚溫暖。雖從中看不出具體內容,但光綫迷眼之中,裏面似乎隱藏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就應了《桃花源記》的描寫:「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趙無極這幅畫,便如此繪出了「彷彿若有光……豁然開朗」的意境,令人觀之動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對中國人影響至深,尤其是經歷過亂世者,對桃花源有着莫名的嚮往。歷代畫家,也常以此作創作題材,如張大千在台北,趙無極在巴黎,卻心境一致,都以此下筆,畫出人間美好境界。這境界又不似佛教的極樂世界,而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隔絕了亂世紛爭,實實在在的人間樂土。這樣的境界,不要說戰亂的地方,即使太平世道如香港,也令人艷羨,因為大家都不知還能太平多久,卻又沒得學桃花源裏的人那樣想避就避。所以,看到趙無極這幅畫,冷暗山巖之旁色調忽暖,有空氣湧入;「彷彿若有光」,真是莫名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