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流感肆虐,再次暴露了公營醫療體系醫生不足的問題。近來亦多有論者撰文,矛頭直指醫生執業試難度太高,並提出應參考新加坡,讓指定海外大學的醫科畢業生能夠免試執業,藉此在短期內解決醫生荒問題。
把重要的話先說在前頭,筆者同意香港醫生數量不足,筆者亦認同香港應參考新加坡,讓國際上頂尖的醫學院畢業生能夠免試有限度執業。但筆者質疑的是,引入免試執業,是否就能夠在「短期」內解決醫生荒?
或者在此先解釋一下新加坡現有制度。當地因應近十多年以來人口急速膨脹,醫生供不應求而大量引入海外醫生。具體方法是將符合資格的海外醫學院數量由九十年代的24間逐步增至近年的170多間。在這個名單上的醫學院畢業生,只需要在新加坡的公立醫院以有限度註冊任職2至4年,其間表現滿意的話就可以取得完整的醫生執照。因為醫科學位不足,新加坡甚至鼓勵本地生到海外讀醫,只要畢業後回新加坡工作若干年,政府會津貼這些學生最多六成學費。
總體而言,新加坡制度跟香港在97年之前免試承認英聯邦國家所畢業的醫生可說有不少相似之處。當年有很多香港人把子女送往英國或其他英聯邦國家讀醫,例如前特首曾蔭權的兒子也是經這個方法回港執業。筆者贊同參考這個制度,因為培訓一位專科醫生需時十年以上,供應及需求往往未能配合,而海外醫生的供應可以提供足夠彈性,在醫生不足的時候提供新血,而同時由於海外醫生需要獲得本地公立醫院的聘用才可回流,因此醫管局亦可在醫生過剩的時候調控人數。
可是,筆者懷疑的是,即使香港引入相同制度,又是否代表短期內會有大量醫生回港執業呢?參考新加坡經驗,透過這個制度到新加坡執業的海外醫生大致可分成兩類:第一類本身是新加坡人,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考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醫學院而轉往外國讀醫;第二類是與新加坡無聯繫的外地人,藉此機會移居新加坡。跟香港的情況相比,這兩個類別的人數恐怕都大大不如。
自97年取消英聯邦國家醫生免試執業的規定,香港學生往外國讀醫的人數已經大幅下降,就算立刻容許他們執業,亦不見得有大量將畢業或剛畢業的海外醫生供應。而現時仍在中學就讀的學生,當然可以作出相應的安排往海外讀醫,但當他們畢業受訓完成回來,少說也是數年以後的事了。
香港欠缺吸引力
至於跟香港無聯繫的外國人藉此機會移居香港,恐怕吸引力也是大不如新加坡。要留意香港跟新加坡有一點不同,雖然香港的醫護在工作層面上也是用英文為主,但在公立醫院裏,日常面對的病人絕大部份也是用廣東話作為溝通語言,這跟新加坡用英文作為日常溝通語言截然不同。儘管懂得廣東話並非香港醫生執業的要求,但對本身不懂廣東話的外地人來說,面對不熟悉的語言及環境,在香港的公立醫院擔當前線工作的吸引力實在不大,更莫說香港高昂的租金及狹窄的居住環境,恐怕也令外國本身已經高薪厚職的醫生望而卻步。
今天的醫生荒實始於03年,當年因為財赤,醫管局未能聘請所有畢業生,政府決定將醫科學額由330人逐步減至250人,當中所削減的數量直到2011年才逐步提升,中間這幾年所減少的醫生,粗略一算已達600之數。導致今時今日香港所面對的困局,當年的特首和官員實在難辭其咎,而他們當中很多人今時今日仍然在政府不同的崗位工作,有的甚至成為國家領導人,他們又是否應該為當年的短視及無能還香港人一句道歉呢?
賀穎傑
前線科技人員議政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