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的立法會補選結果或許令不少民主派支持者感到失望,亦有聲音指民主派應該提出新的民主運動論述,才能夠迎難而上。筆者嘗試提出以下的方向,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各方討論。
對香港的民主運動來說,現時政局固然是越來越差,但民主派支持者不必懷憂喪志。面對「習帝」全票登位,英美等大國都已經接近跪低,國際上也沒有甚麼勢力能夠制衡中共。而在這個時候,香港的民主派竟然還未被消滅,在補選中更贏得兩席,某程度上已經值得慶賀。
民主派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派,是因為其獨立於政權、積極監察政府的角色,在過去三十年以來爭取民主政制,捍衞人權和法治。除非有一天民主派能夠執政,否則這個角色和原則是不會隨政局變遷而改變的,這一點亦是民主派和建制派在本質上的最大不同。爭取雙普選是民主派一直以來最大的旗幟,但面對着中共步步進逼,民主派不單止無法「進攻」,真普選遙遙無期,就連「防守」也守不住,人大釋法常態化、DQ常態化、政府強推違反《基本法》的「割地兩檢」方案。如果政治是希望工程,民主派在今時今日究竟還能夠給香港人甚麼希望呢?
相比起建制派,民主派現時最大優勢是其支持者佔了社會上的大多數。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中,建制派得票率為40.17%,而民主陣營(包括自決派和本土派)得票率為55.02%,剩下的是4.81%得票率的中間派。在3月的立法會補選中,民主派除了在九龍西(48.79%)輸給建制派之外,在香港島和新界東也贏得議席,得票率分別為50.7%和44.6%。
上述這些數字意味着,民主派只要協調得宜,其支持者又願意集中票源投票的話,民主派有機會取得全港十八個區議會的「執政權」,例如現時民主派在沙田區議會只差一、兩席就過半數。區議會選舉是符合民主原則的選舉,當舊的旗幟「爭取雙普選」無法在短期內成功,民主派可考慮把民主運動的短期和中期目標改成「社區執政」,給予支持者一個目標,凝聚民氣,讓群眾看到希望和改變。
香港的政治生態,離不開民主派與中共的角力。當民主派的實力減弱,中共的壓迫就會加快,反之亦然。因此,要擴大民主派的勢力,集中爭取「社區執政」是一個新出路,有點像毛澤東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
消除政治無力感
雖然區議會的權力和資源有限,但「社區執政」後可以立即為社區甚至整個香港帶來一些改變。例如加強區議會的透明度,網上直播所有區議會的會議;每年撥出一定數額的公帑推行「參與式預算」,由居民提案、商討和投票,直接決定公帑怎樣運用,亦可以防止建制派區議員向自己的組織利益輸送;出版社區報,監察政府,抗衡現時染紅和自我審查的傳媒;定期舉辦活動進行民主教育,在地區層面播下民主種子;社區營造,建立社區經濟、居民互助網絡,甚至營運社企,抗衡大財團和連鎖店,改善居民生活。
當民主派能夠在社區上「執政」,就能夠立即在地區層面上進行政策改革,以充權模式改善居民生活,讓居民掌握權力決定社區事務,感受到自己能夠改變社區、改變香港。長遠來說,那種政治上的無力感便得以消除,就會有一股從地區而來的推動力,長期推動香港整體的社會改革,推動新一波的民主運動。
林兆彬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