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星期五是基督宗教的西方宗派(即天主教與基督教,東正教的曆法有點兒不同)紀念耶穌受難的日子。除了其宗教意義,耶穌受難與復活的故事都是人性、戲劇性元素甚為豐富的。而故事中的其中一個枝節,就是耶穌門徒之中擔任「大師兄」的伯多祿(基督教:彼得)的角色。
《聖經》記載,伯多祿聲稱自己願意為耶穌出生入死,就算耶穌預告伯多祿最終會三次不認他,伯多祿都仍說自己是堅定的。誰知,在耶穌被捕後的那個凌晨至天亮之間,當途人三次認出伯多祿、詢問或指出他是與耶穌是一夥時,伯多祿就三次聲稱自己不認識耶穌。到他第三次否認,就記得了耶穌的預言,然後哭泣起來。
到耶穌復活後(這有否發生就信不信由你了),伯多祿是第一個進入耶穌遺體已不見了的山洞墳墓去看,後來更向耶穌三次重申對耶穌的愛。從此,伯多祿堅守對耶穌的承諾,無懼打壓,最終死於羅馬政權手上。其間,他成為了早期耶穌信徒之中的領導,除了宣教,更以他在信徒之間的江湖地位擺平了不少足以令早期教會全面分裂及被毀滅的糾紛。
伯多祿的這個故事到現在都仍被教會重視。教會對此故事的主流論述偏向是說他曾自以為是,但到面對挑戰時就很人性化地變得懦弱無能,不敢亦不願面對師父在他眼前被迫害的情境及與師父同行。他在耶穌復活後重拾自己的信念與勇氣,再一次堅定地誓死跟隨耶穌。這套論述挑戰世人作一連串反思。當網民、個別政治人士大呼各種勇武口號時,他們究竟有幾願意為這些說話負責?當我們見到或聽到露宿者、難民、因個人信念而受迫害的人等各種弱小時,我們會否做到好像事不關己那樣,左一句不認識、右一句不了解就了事?我們需要得到怎樣的啟蒙才會願意為正義付出?
除了以上的主流論述外,伯多祿這段經歷還有另一種論述,就是他其實老早已是真心願意與耶穌出生入死。當他在耶穌被捕後不承認耶穌時,伯多祿並沒有出賣之心,只是他知道在那一刻如果連他這個「大師兄」都被一網打盡,整個信友團體就會被瓦解。所以,他惟有委曲求存,他的哭泣並不是主流論述中的後悔,而是源自一份委屈。但當伯多祿在耶穌復活後能發揮作用時,他就重拾了那份與耶穌同行的無懼。雖然這套另類論述與主流論述相差很大,但都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很不同的反思。當大家為正義出力時,是否應該只存一股匹夫之勇?還是大家需要懂得能屈能伸、有耐性地靜待能做到有建設性事情的時機?當時勢不利向前衝時,願意忍一時、退一步,是否就已經是一份「出賣」?
無論大家從伯多祿的故事看到的是事不關己的謬誤、或懂得委屈求存的智慧,這些都是我們作為社會一分子應該考慮的東西。祝大家復活節快樂。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