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問錯問題了 - 楊靜

問題是問錯問題了 - 楊靜

有幸認識一位常在歐美美術館展覽中國攝影師作品的美國策展人,她年紀不大,但資歷很深。
講起她之前在瑞士參與策劃的中國藝術專題展覽,她有些不滿當地記者的舉措。這個展覽旨在向甚少了解其他地區當代藝術的當地居民介紹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可媒體訪問時,幾乎沒有記者就某一個作品或藝術家提問,而都是泛泛指向政治化議題,尤其是審查。
她認為這缺乏對於藝術和藝術家的尊重,「什麼時候中國藝術家能被當作一個藝術家來看待,為什麼每個藝術家都需要一個國族前綴?」我最近才懂得策劃一場展覽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動用的各種資源關係多麼複雜,能夠理解她的失望。我又想像像她這樣的行家,可能更希望媒體和觀眾能夠跳過政治話語關注這個類別本身的發展。
但那個國族前綴,至少在現在看來還是不可避免的,很多藝術作品的意涵仍需要聯繫藝術家所在的文化背景來理解。這件事情的問題在於記者問錯了問題,甚至更不客氣的說是懶惰,經歷過八九十年代中國熱的歐美藝壇,不應該再用「有沒有審查」的非問題來例行公事充版面,這樣既妨礙深入個體作品去談藝術,其實也阻礙了觀眾理解不斷進化的政治本身。就拿審查而言,誰在審查,審查誰,不審查誰,怎麼樣可以不被審查,什麼在國內可以說出去了沒人管,這些錯綜複雜的細節哪怕講清一二,也可真的理解政治和藝術在當代的新角力。
可如今,大家似乎還滿足於掩耳盜鈴,假設每個在海外展出的藝術家要麼是艾未未,要麼是被招安的梁山好漢。表面上看這不過是問錯問題,但一次次重複本身也是在濫用公權力,但也許事情到底是怎樣的,人們既懶得問,也懶得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