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卷有一條口試題:「家長為子女選擇課餘活動,以下均是考慮因素,試就重要性排列優次:發展興趣,增長知識,強健體魄。」試官原來連中文都不會寫。
按那條試題由現代漢語翻譯成中文,可作「家長為子女選擇課餘活動,須着眼以下三事。試按其輕重,依次排列:培養興趣,增長知識,強健體魄。」原文所謂「優次」,即「優先次序」縮寫,無非英文priority的惡譯。英文priorities其實是指「按緩急輕重排列的事物」,硬譯做「優先次序」,未免笑話:排於末尾者何「先」之有?「就重要性排列優次」,是英文prioritize the importance的方塊字寫法,怎可說是「中文」。
而「考慮因素」同樣是英文,即consideration,有時硬譯作「考量」。按consideration固然可以譯做「考慮」,但也可譯做「理由」、「原因」、「須思考的事物」等。一九七零年版香港世界書局編訂的《英漢四用辭典》consideration條下兩個例句值得參考:「Five pounds is a great consideration for a poor man五鎊對於窮人是很大的數目。」 「I spared him from considerations of mercy我因憐憫之念而恕了他。」現代漢語一定會把這兩句譯做「五鎊對於窮人是一個很大的考慮因素」、「我出於憐憫的考量而恕了他」。過去五十年中文之頹敗,於此可見一斑。
香港教育局以及考試局負責中文科的高官,根本不知中文為何物,難怪他們連「興趣」都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