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南倒泥,打正旗號搞復耕,附近農場更稱獲香港有機資源中心(HKORC)認證。但《蘋果》發現,這些農場上的構築物皆未經批准,違反地契。漁護署一方面於城規會反對貝澳農地違例發展,另一方面,有漁護署人員任監督的HKORC,卻向涉違反地契的農場發出認可證,儼如鼓勵違契。HKORC承認認證委員並非相關專家,只能待相關部門執法方能跟進,漁護署亦承認,委員參與認證工作時,不會咨詢其他政府部門意見。有環保人士認為漁護署取態儼如雙面人,內部政策不一,隨時鼓勵更多倒泥事件出現。
地主多幅地涉違契 獲批有機認證
貝澳泳灘附近(丈量約份316地段2366地段)有挖泥情況,地主更架起磚牆貨櫃搞復耕,地主歐陽錦屏及其丈夫古漢基曾向城規會申請填土1.2米作農業用途,最終被否決,而漁護署於會上表示對填土有保留。地主古漢基另持有貝澳三塊土地(丈量約份316地段554、571和577段),建立名為「顧園」的有機農場,農場搭有類似溫室的帳篷,掘出一個漁塘,貨櫃屋裝有冷氣機和接駁電錶,頗具規模。
地政總署確認「顧園」和貝澳泳灘一帶新豎立的構建物,皆未經批准,違反地契,並進入釘契程序。而翻查地契資料,兩幅地分別早於2016年9月及10月收到地政總署警告。雖然違契,但《蘋果》發現,「顧園」竟然獲有機資源中心(HKORC)發出,兩個有機作物生產(轉型)和有機水產養殖認證,而HKORC的認證工作,漁護署有直接或間接參與。
發牌認證只查地界
到底漁護署參與認證工作時,有否咨詢其他政府部門的意見呢?漁護署回覆指會按中心的評審標準審批,毋須諮詢其他部門。HKORC總監黃煥忠亦坦言不會向有關部門尋求意見。「全世界都冇咁做(問地政總署意見)。我哋通常問農友拎地契,拎到再查位置一唔一樣。」黃指HKORC的委員並非建築專業,因此於驗證時,通常只會查閱農友是否合法土地使用人,以及有否「種出界」,不會留意建築物問題,又指政府部門有法例監察和執法。黃又指目前中心名下大部分農友均守法,不會在農地上建立建築,若農友獲認證後,卻因違反地契被檢控,農友應立即移除,中心可以隨時取消認證。至於日後會否於發認證前咨詢部門意見,黃指需時間商討。
地主辯稱「冇冷氣就唔係構築物」
記者致電地主古漢基了解,他辯稱構築物的定義為「有窗、有冷氣、有簷篷」,指貝澳泳灘附近一幅地的的填土和貨櫃屋為上手租客所為,已向地政總署承諾於完約後糾正,目前已拆走冷氣、窗和簷篷,已經不能算為構築物。至於「顧園」,古指貨櫃屋已拆走上蓋和斷電,將會拆走冷氣機以作糾正。
不過,記者早前再到貝澳觀察,兩幅地的貨櫃屋仍有門窗和接駁電力。律師黃國桐亦質疑地主古漢基的說法。「一定要有冷氣先住得人架咩?好多鐵皮屋都冇門冇窗冇冷氣啦。」黃指構築物並非以門、窗、冷氣、駁電等設備去定義,反以其固定程度作準。「你衣家塊地上有石屎有鋼筋,個貨櫃仲要由上手租客已經喺度,經歷最少兩年,我就會話佢係構築物囉。」
兩漁護助理署長 任有機資源中心監督
漁護署一直有直接或間接參與HKORC的認證工作。根據HKORC年報,中心於2016年由蔬統處撥款約750萬港元營運,漁護署兩位助理署長黎堅明和廖季堅,同任監督委員會委員。漁護署回覆查詢指,監督委員會主要負責監督中心的運作及制訂中心的發展方向,並不參予審核認證的工作。至於認證委員會內,則由高級農業主任高韻芝出任。
HKORC是首個獲蔬菜統營處農業發展基金撥款的非牟利機構,負責推動本地有機農業發展;轄下的認證有限公司,則負責建立本地有機產品認證系統,及處理認證申請,目前是香港兩間主要有機農產品認證機構之一。至於蔬菜統營處,則為財政獨立的非牟利法定機構,負責香港本地農產品之統銷服務與支援服務,處長由漁護署署長兼任。
守護大嶼聯盟謝世傑認為,漁護署於城規會持反對意見,但卻容許發牌機構向違契農場發認證,是雙重標準,直指漁護署雖然未必有直接有參與認證工作,但既然兩位副署長是監督委員會委員,中心的任何決定亦間接反映其立場,絕不能把所有責任外判。謝又認為地政總署執法的積極性成疑,無人舉報難有檢控出現,但中心的審批程序只考慮土地地界,做法太粗疏,易被利用其「官方認可」作擋箭牌。「中心只要做多一步,問下意見,其實已經堵塞到漏洞。」
記者:黃煒堯
攝影:伍嘉亮、王心義、黃煒堯